以前,互不相识的两个人会结成笔友,靠信纸上的文字交流各自的生活感悟。如今,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又有了从线上延伸到线下的交友新形式。最近,社会上兴起一股“互寄风”——互不相识的网友,彼此交换寄出礼物。有人互换明信片,有人互寄本地特产。陌生人社交温暖了很多人。(9月14日《北京晚报》)
以前人们热衷于交笔友,不管基于什么契机,都是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所见所闻、文学、书籍、电影等,分享一种学习、工作、生活状态。分享欲望的一个重点是分享,另一个重点在于回应,没有回应的分享,是对热情和感情的巨大消耗,是一段感情渐行渐远的前兆。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也需要满足分享与被回应的欲望,这恐怕是人类的共性。
在“互寄风”中,分享的礼物种类不可谓不多:一些手工爱好者会互寄好看的胶带、贴纸、本子,有时也互相交换自制的画册、钥匙扣、Q版形象玩偶等手工作品;一些网友选择交换闲置物品,比如服装、发卡、蝴蝶领结、游戏卡带等;也有人精心挑选最能代表本地特色的美食寄出……在互联网时代,通过这些物品的分享与被回应,在被认同中,陌生的年轻人与社会就保持着一种紧密的联系,与他人形成一种“我们”的心理联盟和情感归属。
更关键的是,基于诚信的“互寄风”是一股暖暖的风。一者,在当今社会,我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压力都大,与他人分享快乐有趣的事物,不失为一种解压方式;二者,可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温暖彼此。比如,有的网友会在互寄的明信片、画册上写好自己的生活故事,倾诉烦恼与痛苦,不自觉地把对方当作倾诉对象,这样就能温暖彼此;三者,在互寄物品过程中,双方都会被挂念、被在意、被需要,对彼此的惦念,对彼此生活的参与,会产生满满的幸福。
当然,互联网社会没有“笔友社会”单纯,陌生人互寄礼物有风险,要有心理准备。一是互寄物品的价值可能不对等,比如有网友表示收获的不是惊喜,而是失望,感觉心意被辜负;二是互寄需要提供个人信息,如姓名、地址、电话等,存在个人隐私泄露风险……如何规避这些风险,是需要考虑的。何勇海/文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