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离不开孵化载体。一直以来,合肥高新区以“做强孵化体系,培育优质企业”为己任,大力建设高能级创新创业生态。而作为合肥高新区管委会直属的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合肥高新创业园努力发挥国有孵化集团龙头作用,通过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国家级孵化器和1个加速器的运营,为创新创业提供全链条服务。为了不断优化双创生态,促进成果转化,高新创业园打造三大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开展“数据+孵化”智慧化管理,运用“安徽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及“高新孵化基金”进行科技金融赋能,让无数创业梦想在这里“开花结果”。统计显示,高新创业园已经累计孵化培育上市企业13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19家,均占合肥高新区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
青创资金+孵化基金 为小微企业注入“金融活水”
安徽彭工智能装备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铁道科学院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技术成果转化的产业化公司,2019年在高新创业园成立,专注于智能化轨道交通维保装备及智慧运维管理系统研制。2020年,企业与铁科院、中科院、哈工大等科研院校达成技术合作,业务开始起步,急需持续研发投入及项目实施资金,但当时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又很少,自身难以承担。
高新创业园调查了解到企业创始人具有深厚行业经验,企业技术及市场也具有较好发展前景,于是通过“青创资金”,于当年10月首次为企业审批发放信用贷款30万元,帮助企业补充流动资金,完成首批示范项目实施。2021年,企业技术及产品应用示范效应开始显现,当年总产值达到1600万元。“很感谢高新创业园在我们刚起步时给予的支持和帮助,现在企业发展势头良好,已经走在市场前列。”彭工智能负责人说。
考虑到科技企业初创期对融资的需求,高新创业园运用“安徽省青年创业引导资金”,提供科技金融服务,有效化解企业融资难题。目前已经发放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信贷资金1600余笔,共11亿余元,累计撬动各类资金近40亿元,实现财政资金放大约30倍。此外,高新创业园还成立专项孵化基金,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产业,探索“孵化+投资”双轮驱动,打造省内孵化基金新标杆。
2022年8月,高新创业园企业绿舟科技获得由同创伟业领投、中天汇富跟投的数千万元A+轮战略融资,让这家深耕换电领域,打造智能换电站综合解决方案的新能源企业,进一步推进产品研发、人才建设、市场营销及产业布局等,加快自身发展。目前,全国已有超200座换电站采用了绿舟智能换电站综合解决方案,涉及重庆、厦门、杭州等地。企业创始人吴如伟说,绿舟科技在创业过程中,获得高新区管委会和高创公司的大力支持,连续三年获得青创资金支持共260万元,同时还获得200万元高新孵化基金投资,“这让我们能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发和市场推广中。”
建成“智慧高创” 为创业创新开展精准服务
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新创业园把“菜单式”与“订单式”相结合,持续深化“集思讲堂+创新学院+研学营地”培育品牌,打造了三大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为创业团队提供人才支撑。另外,高新创业园还开展“数据+孵化”建设,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建成“智慧高创”网络孵化平台。如今,园区基础业务已经实现“一网办”,为企业开通线上入园、电子合同、云缴费及孵化互动等服务。
“企业可在线办理各项孵化业务并提供数据追溯服务,极大提高效率。”高新创业园运营单位合肥高创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园区还打造了企业分析“一张图”,从企业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信用等多个维度为企业发展状况精准画像,配合创业导师专家库制度,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出具诊断报告,为企业家精确把脉,提高企业孵化精度。
从企业孵化到产业培育 打造更高能级孵化体系
三十年来,高新创业园积极发挥孵化集团龙头作用,对国有孵化载体不断转型升级,通过“1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国家级孵化器和1个加速器”的运营,让中小企业和创业者享受全链条一站式服务,培育出了科大讯飞、国盾量子、华米科技等行业领军企业,涌现出了“合肥上市楼”这样的“双创地标”,汇聚了1万平方米众创空间、万平方米孵化器、120万平方米加速器的双创载体,以及1300多家在园企业。
近年来,高新创业园又从企业孵化走向产业培育,目前已经建设5个专业孵化器,涵盖集成电路、数字经济、环保、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领域。园区也先后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等30余项荣誉资质。未来,高新创业园将努力打造更高能级的孵化体系,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增添更加强劲的“创新动能”。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