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阿尔茨海默病通常被大众称为“老年痴呆”。很多人认为,老人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就是患上“老年痴呆”了。“其实有一种疾病在症状严重时,部分症状会与‘痴呆’相类似,被称为‘抑郁性假性痴呆’。”合肥市第四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王莹表示,它就是较为隐匿的、也常被忽视的老年抑郁症。需要注意的是,老年抑郁症临床特点复杂多样,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误诊,漏诊,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及早识别、及早干预很重要。
注意分辨“假痴呆真抑郁”
王莹表示,一部分老年抑郁症患者在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出现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的表现,临床上称为“抑郁性假性痴呆”。但与真正的痴呆不同的是,患者发病比较急,有典型的情绪低落等抑郁症状,经过正规治疗,情绪好转后记忆力也能恢复正常。而痴呆患者起病比较慢,症状是持续性的,也没有抑郁症的典型症状。虽然有一部分痴呆患者,起病初期表现为抑郁焦虑等情绪障碍,但随着病程进展,逐渐出现记忆力下降等认知功能减退表现,即使情绪好转时记忆力改善也不理想,甚至逐渐加重,进而发展到典型的痴呆症状。
“抑郁症是以持久的心境低落、情绪抑郁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组精神障碍。顾名思义,发生于老年期的抑郁症即为老年抑郁症。”王莹表示,这其中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指老年期,即65岁以后首发的抑郁症。另一种是指成年期曾患过抑郁症,经治疗或自行缓解,到了老年期后再发作。老年期抑郁症临床特点复杂多样,易与其他疾病混淆,造成误诊,漏诊,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
老年抑郁症常合并躯体症状
王莹表示,抑郁症的典型表现,可以概括为三大类核心症状:第一是情绪低落,患者往往感到闷闷不乐,缺乏愉快的感觉,严重时非常悲观,甚至有消极自杀的念头。有些老年患者症状并不是如此典型,也可以表现为孤独感,总是需要亲人的陪伴等。其次是兴趣减退,就是指对原本感兴趣的事情不再感兴趣了。患者往往觉得周围一切都没有意思,甚至不再愿意参加日常劳动及社交活动。也有一些患者表面上还能坚持日常的活动,但是如果仔细询问他们的主观体验,他们会感到自己是勉强坚持,并没有过去的愉快感、成就感等正面的情绪;第三类症状是精力不足,患者往往感到精神不振,疲乏无力,难以坚持日常活动,总是卧床,严重时甚至不语不动、拒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除了以上典型表现,抑郁症还有许多伴随症状,特别是老年人,经常合并躯体症状,比如睡眠障碍是许多老年患者最关注的问题,患者通常会表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醒后难以再入睡等;在饮食方面,许多患者感到食欲减退,不想吃饭,严重时会造成明显的消瘦、营养不良,但一般不伴有明显的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疾病的症状。此外,一些患者还会出现复杂多样的躯体不适感,比如全身不舒服,部位和性质不明确,经常变化,比如头痛、心慌、胸闷、皮肤烧灼感等,但到医院检查大多没有明显的异常,难以用某种内科或外科的疾病来解释。有些老人甚至在情绪症状没有明朗化之前,就表现出躯体症状,造成了诊断困难,可能延误治疗。
影响到正常生活要及时就诊
“老年抑郁症发病率较高,如果不及早干预,可能会加重临床症状,增加复发的风险,因此早期识别非常重要。”王莹表示,要做到早期识别,就一定要关注老人,特别是老人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老人一些持续的变化,如睡眠问题,情绪的变化,日常活动的变化等,如果影响到正常的生活,一定要及时到正规的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就诊,获得医生专业的帮助。
王莹坦言,很多人对这种疾病存在误解,认为患者没有病,就是思虑过多,“心眼小”“想不开”,这就可能延误了对患者的早期干预及防治。因此,需要让更多的人,特别是老年人群及其照料者了解这种疾病,有利于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其次,抑郁症状与躯体情况密切相关,因此对老年人个体来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尽可能减少慢性疾病的发生,也可以降低抑郁症的风险。另外,老年人往往会面对退休、劳动能力下降、家庭地位改变等变化,如果应对不良,也可能与抑郁症的发病有关,因此需要提高全社会对老年人心理卫生健康的重视,在各方面关爱支持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