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戏画闲言】“救人不避嫌”应成社会共识
  9月25日上午,上海一市场内发生的一幕在网上刷屏。一名女童手扒扶梯双脚悬空,情况十分危急,好在两名男子挺身而出,将其解救下来。救人男子丁先生是该市场里的一名商户。没想到救人却遭网暴,“有人说我救人的速度慢了,还有人说我拉小女孩起来时,手放的位置不对。因为当时我的手刚好托到小女孩屁股位置……”丁先生表示,经过这次事情后,他感觉个别网友的网络暴力很可怕。(9月27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危急时刻果断出手施救的行为,社会从来都不吝掌声,但时常也会出现吹毛求疵的说法,比如救治速度不快、急救手法错误等。对于医务人员参与急救,常常会有同行对急救细节进行分析,从而找出瑕疵,认为有些急救操作不符合医学教科书要求等。这次紧急施救也是如此,除了有人认为丁先生动作缓慢之外,还有人认为,他的手托到小女孩的屁股上,有揩油之嫌。
  但只要站在施救者的角度想想,就应该认识到,情急之下,哪有时间想那么多?施救争分夺秒,容不得半点犹豫,思虑太多,必然会畏首畏尾,最终导致遗憾收场。从常识上看,对于悬空者,托举臀部是最稳妥可靠的做法。假如施救者是一位女性,想必也会如此施救。
  不少人在突遇紧急情况,需要自己上前施救时,由于怀疑自己的施救不够专业,因此不敢出手。人言可畏,对施救者吹毛求疵,将进一步加剧这类顾虑,不仅起不到提升施救能力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让人更加望而却步。更要看到,有些施救需要迅速暴露被救者的身体,或进行身体接触,比如为中暑者、烧伤者迅速撕开内衣,为呼吸心跳骤停的病人迅速实施口对口人工呼吸等,假如施救者顾虑太多,就很容易错失良机,因避嫌而导致施救失败。
  民间有言,“孩子不避父母,病人不避大夫”。当医生完全出于治病目的,需要患者暴露身体敏感部位时,患者通常能够给予理解和配合。其实,救人也应该不避嫌,施救者要尽量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施救方法,但也不应过于纠结于这一点,把顾虑抛之脑后,果断向他人伸出援手,才是优先选择。
  救人不避嫌应成社会共识。除了施救者要敢于担当和果断做出决定之外,更需要旁观者宽容看待、口下留德,当施救过程中出现身体接触等现象时,切莫先入为主,在缺乏有力证据的情况下,把别人往龌龊处想。也要看到,教科书式的施救少之又少,民众对不太规范的操作,也应给予更多理解。如此才能体现社会的包容与进步,也利于更多人见贤思齐,在紧急时刻该出手时就出手。罗志华/文朱慧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