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3版
发布日期:
安徽自贸试验区交出两周年“皖美答卷”
  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一的面积,贡献了全省约26%的进出口额、10%的实际利用外资、4%的新设企业、7%的税收收入……9月27日,记者从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两周年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安徽自贸试验区目前已经完成“3年112项试点”任务的91%;探索形成100多项创新案例,其中17项为全国首创;累计入驻企业2.5万家,实现进出口总额2993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1亿美元,完成税收收入579亿元。
  引育形成三大百亿级出口产业集群
  自2020年9月24日揭牌以来,安徽自贸试验区突出“贸易+投资”,开放高地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创新开展综合保税区“无感通关”“船边直提”“抵港直装”等试点,跨境贸易通关时间大幅压缩;建成运行中国(安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全面实现“一个平台、一次提交、一键办结”,主要功能覆盖率100%;实施“跨境电商+中欧班列”“跨境电商+市场采购”等试点,合肥片区、芜湖片区跨境电商规模分别增长6倍、2.2倍,蚌埠片区市场采购贸易额累计达4.6亿美元……
  今年1~8月,安徽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228.2亿元,同比增长34.1%,高于全省18.9个百分点,跻身全国自贸试验区前10;诞生了联宝电子1家进出口超100亿美元外贸企业,引育形成了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光伏三大百亿级出口产业集群。
  带动全省制造业利用外资大幅增长
  两年来,安徽自贸试验区探索更加开放透明的外资全流程服务机制,加强重大外资项目协调服务,国际医疗、教育等生活配套水平持续提升。蔚来总部、大众研发中心以及数字化销售中心等一批总部型、功能性机构落户;大陆马牌等重点企业相继增资扩股,带动全省制造业利用外资大幅增长。今年1~8月,全省制造业实际使用外资7.7亿美元、同比增长1.7倍,增幅高于全国111.9个百分点,全省制造业占外资比重高于全国30.5个百分点。
  在外资“引进来”保障更加有力的同时,皖企“走出去”的步伐也更加稳健。安徽自贸试验区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境外投资服务模式,积极推进“两国双园”建设,海螺水泥在“一带一路”沿线10个国家设立了41个项目、11个实体工厂,中铁四局参与承建的雅万高铁、阳光电源海外新能源电站、江汽集团哈萨克斯坦汽车工业园等项目稳步推进。今年1~8月,安徽自贸试验区对外协议投资额1.5亿美元、同比增长4.7倍。
  持续推动制度创新赋能主导产业发展
  立足战略定位,安徽自贸试验区坚持以制度创新集聚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加快提升。安徽自贸试验区设立两年来,累计签约落地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660个,协议引资额4606亿元。
  围绕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安徽自贸试验区在全国率先创新利用产业化经费对拟孵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率先探索推进国有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改革,率先打造技术应用场景对接发布机制,突破了一批重大关键核心技术,助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落户自贸试验区。
  在人才招引制度方面,安徽自贸试验区构建“一网通”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体系,集成人才认定、出入境等60余项业务,服务外籍专家9000余人。建成全国首个面向留学人员的区域性创新创业中心,入驻留学人员项目42个。开展“项目聘用制”试点,促进科研人员自由流动。
  下一步,安徽自贸试验区将牢记“为国家试制度,为地方谋发展”使命,持续建机制、抓重点、抓关键,深化首创性、集成性、差别化改革,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动制度创新赋能主导产业发展,更好服务发展大局、助力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汪玉茹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