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多岁初入社会,到如今年近半百,黄山见证了李培生从年轻走向成熟。在黄山风景区从事环卫放绳工作20多年,李培生每日“行走”于悬崖峭壁之间,以山为家,以路为友,捡拾垃圾,维持着黄山的洁净与美丽。在李培生看来,自己只是在平凡岗位上做着最平凡的事,黄山的一草一木需要每一位像他一样的基层劳动者共同保护。
小个子展露大能力
一束登山绳、一根钓鱼竿、一顶安全帽、一件黄马甲,这些是李培生工作时的“标配”。1997年,李培生来到黄山风景区工作。从最初的检票,到路段保洁,再到成为一名放绳工,他在黄山工作生活了25年。回想起第一次放绳时的情景,李培生直言有些胆怯,“我是无为人,很少见到如此险峻的高山。”李培生说,他放绳的位置,悬崖垂直落差五十多米,有十几层楼高,犹豫了很久才下去。不过,下去之后才发现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加上平时喜欢锻炼,身体素质比较好,李培生很快就适应了这份工作。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但对于放绳工而言正好相反。“我们下去是很轻松的,最难的是上来,需要通过臂力牵引上身。”李培生告诉记者,向上爬时,一只手将绳子拉到腰间下降器的位置,另一只手要整理绳子,防止缠绕。常年的放绳工作,李培生的臂力比普通人要强许多。同时,他也要将自己的体重维持在一个合适的水平。李培生说,垃圾常常会掉入悬崖下面的树丛中,像他们这样的小个子清理垃圾很方便,遇到夹缝也不会被卡住。
作为一名放绳工,李培生每天都要翻越护栏无数次,在悬崖上放绳数十次。这么多年来,累计放绳的高度约等于攀爬200座珠穆朗玛峰。“黄山这么美,如果到处都是垃圾,中外游客会有什么感受?”李培生觉得,自己的工作不仅有必要,而且很有意义,他愿意一直守护黄山的美景。
安全第一牢记心中
在黄山风景区,有近200名环卫工人,像李培生这样受过专业培训的放绳工有18名。大家起早摸黑、风里来雨里去,维持着责任路段的环境卫生。
“放绳工必须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牢记在心中。”这是李培生一直坚持的原则,他也时常向徒弟们强调安全的重要性。为了尽可能降低危险,放绳工在进行放绳作业时需要遵守许多规定,比如一次下降不能超过10米。“下降器是合金的,如果连续下降距离太长,和绳索摩擦生热,时间长了会降低绳索寿命,产生安全隐患。”李培生说,放绳工这份工作对体力和心理素质是双重考验,他会尽自己所能将20多年来积累的放绳技巧、绳索维护技巧教授给徒弟们。
与此同时,李培生和同事们还致力于劳动工具的创新和改造。他们自制的劳动工具“环卫钓鱼竿”,把普通钓鱼竿顶端加装两根略呈直角的“针”,用于钩戳垃圾,可以有效捡拾4到5米以内距离的垃圾,提高作业效率。
坚守岗位守护美景
李培生总是笑称自己是“黄山五员”,即垃圾清扫员、紧急救援员、对外宣传员、文明引导员、对客服务员。除了捡拾垃圾,他和同事们还经常帮助游客捡拾跌落山间的物品,并参加景区的紧急救援工作。
2004年冬天,一名游客进入未开放区域被困,白天短、温度低,救援工作必须争分夺秒。为了尽快救出被困游客,李培生主动请求放绳到山崖下搜寻。经历两个多小时搜寻,他终于在半山腰处发现了被困游客。工作20多年来,除了偶尔遇到这样的惊险时刻,更多的还是被一些温暖的细节感动,“看到我们放绳,一些家长会教育孩子爱护环境,每当这时候,我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飞檐走壁”25年,李培生先后获得“中国好人”“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劳动模范”等荣誉。在这背后,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是他一直走下去的动力。
今年,李培生已经49岁,但只要身体允许,他会一直干下去。“凭着自己的双手劳动挣钱,任何时候都光荣。”李培生说,他会一如既往地做好本职工作,宁脏一人、不污一处,维持黄山的洁净与美丽。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