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近期的降水让安徽大部气象干旱得到缓解,人工增雨作业在其中功不可没。昨日记者从气象部门了解到,10月3日以来,全省各地进行人工增雨作业174次,累计“问天要水”19168万吨。
今年我省梅雨偏弱,梅雨量偏少。出梅以来,由于降水量较少,淮河以南发生伏秋连旱。截至10月4日,全省气象干旱达到最重程度。3日夜间起,全省自北向南出现降水、强降温和大风天气。据省气象部门监测的数据,合肥以北累计降水量普遍超过50毫米,其中阜阳、亳州等地232个站超过100毫米;安庆、池州和黄山5~15毫米;其他地区15~50毫米。受此次降水影响,合肥以北气象干旱基本解除,合肥以南明显缓和。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此轮让多地“解渴”的降雨并不完全是天公作美,背后还有气象工作者的艰辛付出。
10月3日以来,全省人工增雨作业人员抓住有利时机,共实施飞机增雨作业8架次,航时27小时11分钟,播撒焰条136根。合肥、淮北、亳州、宿州、阜阳、淮南、滁州、六安、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安庆、黄山14市的61个区县共组织实施地面人工增雨作业174点次,发射火箭弹281枚,燃烧焰条158根,发射燃气炮1384发,累计增雨量约19168万吨。
记者昨日从省气象部门获悉,此次人工增雨作业为改善土壤墒情、降低森林火险、增加水库蓄水等发挥了积极作用。淮北和江淮之间北部旱情已得到解除,江淮之间南部和江南旱情得到有效缓解。
省气象部门工作人员介绍,截至10月10日,江淮之间南部还有部分地区存在轻到中度旱情,我省西南和南部少部分地区尚有重度旱情,只有局部地区还有特级旱情。未来,气象部门仍会密切关注气象条件,继续在出现旱情区域择机进行人工增雨作业。
吴然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赵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