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1日,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将空间站基本构型最后一个舱体——梦天实验舱送入太空,实验舱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不到两年时间,中国空间站三大舱体——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梦天实验舱陆续飞向太空,三者即将形成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随着新居“梦天”的来访,航天员将迎来“三室两厅”的新世界。
“梦天”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10月31日15时37分,搭载空间站梦天实验舱的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准时点火发射,约8分钟后,梦天实验舱与火箭成功分离并准确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梦天实验舱是中国空间站第三个舱段,也是第二个科学实验舱,由工作舱、载荷舱、货物气闸舱和资源舱组成,起飞重量约23吨,主要用于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验,参与空间站组合体管理,货物气闸舱可支持货物自动进出舱,为舱内外科学实验提供支持。
后续,梦天实验舱将按照预定程序与空间站组合体交会对接。完成有关功能测试后,梦天实验舱将按计划实施转位。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已做好迎接梦天实验舱来访的准备。
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实施以来的第25次飞行任务,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446次飞行。
空间站将升级为“三室两厅”
梦天实验舱被称为天宫“梦工场”“太空货运港口”,它全长17.88米、直径4.2米,重约23吨。推进剂加注后的梦天实验舱最终质量比问天实验舱还要多出72公斤,它成功入轨后将超越问天实验舱,成为全世界在轨最重的单舱航天器。
这个“大块头”是组成中国空间站“T”字基本构型的最后一个舱体,发射后将与天和核心舱实现快速交会对接以及平面转位,完成空间站基本型的在轨建造。为了迎接它的到来,空间站还完成了一次“变身”。
9月30日,23吨重的问天实验舱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太空泊车”。在机械臂的协助下,“问天”转位90°,从前向对接口平移至侧向对接口,并再次对接锁紧,与天和形成一个“L”字构型,腾出前向对接口迎接“小伙伴”——梦天实验舱。
此前的空间站组合体是“一”字构型,主要舱段为天和号核心舱和问天实验舱。
随着“梦天”如约而至,天和核心舱、问天实验舱和梦天实验舱形成“T”字构型,空间站将升级为“三室两厅”,中国人的“太空家园”正式建成。
30年逐梦终将大“宫”告成
梦天实验舱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即将收官。
1992年9月,中央决策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发展战略。1999年正式起步,2005年“第一步”收官,2017年“第二步”完成,2022年建成空间站……这30年,是时间的刻度,更是奋斗的标尺。
按照相关计划,年内我国还将发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和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实施神舟十四号返回任务,进而完成空间站建造。神舟十四号和神舟十五号两个乘组都要在轨飞行6个月,将首次实现在轨乘组轮换。其间,两个乘组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轨驻留5~10天。
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完成后,将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未来,我国计划每年发射两艘载人飞船和两艘货运飞船,航天员长期在轨驻留,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并对空间站进行照料和维护。
从“天和”到“问天”再到“梦天”,头顶的那片天空上,中国人有了属于自己的定居所。
梦想天宫,大“宫”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