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有职称了!职业农民有了职称,代表的是一种对农民技能水平的认可。”10月14日,石家庄市鹿泉区永飞家庭农场负责人李永平凭借过硬理论知识和丰富生产实践经验通过了石家庄市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审,与鹿泉区鹿马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于江成为全市最先取得初级职称的新型职业农民。这标志着石家庄市为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农民职称评定的工作正式落地落实。(11月1日澎湃新闻)
众所周知,教师、医生等行业都有职称评定机制,而且评聘结合,这些行业的技术人员积极参与职称评定,是因为职称直接与个人的工资挂钩。但是,农民评定职称,就让人有“屠龙之技”的感觉——即便评上了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又有什么用呢?
的确,如果仅从经济角度衡量,即便农民评上了初级或中级职称,也难有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至多也就是当地政府给以一两千元的奖励金,这恐怕与申报职称付出的成本不成正比。所以,一些网友认为:农民申报职称的积极性可能不尽如人意。
农民评上了职称真的仅是屠龙之技吗?当然不是。农民评定职称的意义,根本就不在于眼下能给申请者带来多大的经济实惠,它更是一种培养并激励农业人才成长的探索。就其个人而言,评上职称的新型农民,虽然获得的奖励补贴不高,但他们还能获得政府除经济之外的奖励:比如可以优先享受新技术培训;比如优先承接新品种、新工艺的实验示范;比如可以享受涉农项目的政策倾斜,等等。
长期以来,农村流行着这样一句话——庄稼活,不用学,人家咋做咱咋做。如此心态与逻辑,怎能实现农业现代化?怎能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显然,农民职称不单单是一种荣誉,还是对其从事农业生产能力的认可。从这个角度看,建立农民职称评定,能起到科学种田的带头引领效应。
建立新型农民的职称评定机制,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农业发展而言,都裨益多多,并不是制度白条。评上职称的农民,优先承接项目,享受政策倾斜,发挥自身的技术和能力,他们做科技种田的领头雁,带领民众发家致富。如此一来,对农村留住人才乃至招才引智起到推动作用。所以,石家庄市建立农民职称评定机制,对乡村振兴、农业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值得各地借鉴和推广。□黄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