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性别权利与同理心不可偏废
  □然玉
  近日,福建泉州“宝妈带2岁儿子进女厕被骂没素质”引发热议。宝妈说,怕孩子独自在厕所外不安全,就带着进了女厕,卫生间有独立隔间,就让孩子站到隔间里。有人认为独自带娃,又没有第三性别洗手间确实不方便,情急下可以理解;也有网友对男童进女厕的行为感到不适,认为男童不应该带进女厕。(11月3日极目新闻)
  女性卫生间男性莫入,这是最基本的规范仪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社群性别意识愈发强烈,关于性别标签的界定,在年龄维度明显有下探趋势。应该说,这是很成功的性别教育。这里所谓“性别教育”,不仅是指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同样也是指针对成年人的性别教育。如果说,前者是为了让幼童尽早开启性别启蒙、知道男女之别、懂得两性边界,并学会保护自己;那么,后者主要体现为,女性和男性人群完成了关于自我主体性以及性别权利的认知加强。
  事实上,比较不同代际女性群体的性别观,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些微妙的区别。比如说,上一代女性,很多都会忽略低龄男童的异性身份,而更多将之看成是“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与之相较,年轻女性群体,在这方面则要敏感得多。特别是在商场卫生间、试衣间等公共场合的专属私密空间内,其往往更多倾向于把男童当成是“男性”。这种变化,可以归结为是“观念进步”,同时也引发了一些新的结果。
  需要厘清的是,成年女性把男童当成异性对待,并不是一件坏事。其固然会导致一些看似小题大做的所谓“警惕”“反感”或“排斥”,但同时也使得那种太过亲密的敏感接触有所减少——这对男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认识、健康的性别意识是有好处的。在女卫生间等特殊场合,这种性别意识往往会被场景渲染和强化。由此所表现出的,就是对外沟通展现出的“攻击性”,“宝妈带2岁儿子进女厕被骂没素质”,就是基于这一逻辑。
  “男童不应该进女卫生间”,这是有共识的。对于共识的冒犯,会激起强烈的反弹。由此,甚至会让一个人短暂失去设身处地换位思考的同理心。“宝妈带2岁儿子进女厕被骂没素质”,双方似乎都没错,双方似乎又都欠妥。真正关键的,还是从个案教训出发,多些更完善的前置性安排,来尽可能避免类似的纠纷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