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如何让群众获得更多就业机会?日前,安徽省发改委印发《安徽省在重点工程项目中大力实施以工代赈促进当地群众就业增收实施方案》,将在交通、水利等七大领域的重点工程项目中,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为当地群众开发更多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增收。
按照方案,各地各部门在谋划实施政府投资的重点工程项目时,要在平衡好建筑行业劳动合同制用工和以工代赈劳务用工之间关系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群众务工需求,充分挖掘主体工程建设及附属临建、工地服务保障、建后管护等方面用工潜力,尽可能多地通过实施以工代赈帮助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
实施以工代赈的建设领域和重点工程项目范围包括交通、水利、能源、农业农村、城镇建设、生态环境、灾后恢复重建等领域。
具体实施时,由省发改委会同省相关部门牵头形成指导目录,并分领域形成项目清单,由项目业主单位提出用工需求。项目业主单位需要明确项目所在县域内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时间及劳动技能要求,并于项目开工前向县级人民政府告知用工计划。县级人民政府要与重点工程项目业主单位、施工单位建立劳务沟通协调机制,及时开展政策宣讲和劳动力状况摸底调查,组织动员当地农村劳动力、城镇低收入人口和就业困难群体等参与务工,优先吸纳返乡农民工、脱贫人口、防止返贫监测对象。
除了提供就业岗位外,县级人民政府还要充分利用项目施工场地、机械设备等,采取“培训+上岗”等方式,开展实训和以工代训,提升当地群众中小型机械设备操作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水平。同时,依托实施以工代赈专项投资项目,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和安全生产培训,帮助参与群众掌握实际操作技能,解决好群众因技能不足而难以参与工程建设的问题,为重点工程项目提前培养熟练劳动力。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