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快递业正式进入业务旺季。国家邮政局监测数据显示,11月1日全国共揽收快递包裹5.69亿件,同比增长28.54%。随之而来的快递包装垃圾也持续增多,不少快递商品仍有“大盒套小盒”“充气膜塞满纸箱”等过度包装现象存在。(11月7日《经济日报》)
过度包装是备受诟病的老话题,也是年年屡禁不止的社会顽疾。特别是随着快递、外卖行业的快速发展,由过度包装引发的浪费与污染之弊更为凸显。今年9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商品过度包装治理的通知》明确,强化商品过度包装全链条治理,遏制重点商品过度包装行为,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全链条治理”当为快递包装“瘦身”指明方向。
诚然,商家出于提高商品“颜值”和保障快递安全的考量,对商品实施适当包装无可厚非。但凡事皆有“度”,刻意为追求卖相而采取“大盒套小盒”的过度包装,既增加成本、损害消费者正当权益,也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近年来,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的成效不尽如人意,与该行业的高质量发展要求相去甚远。究其原因,既与环保材料成本相对偏高有关,也有相关法规不够健全和覆盖面不够的问题,比如,与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相关的现行法律法规仅在快递包装使用环节进行了规范,对寄递企业使用环保包装均为推荐性标准,多为倡导性和鼓励性要求,这就很难对寄递企业形成刚性约束,对上游电商企业、包装生产企业也没有约束力。
快递包装绿色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单靠一家企业、一个行业或某一环节,不可能达到全域治理的效果。强化全链条治理,就是要全社会动员、多部门联手、全方位治理,形成齐抓共管、群防群治、不留死角、不留空当的全领域、全要素治理格局,以构筑覆盖全链条、涵盖上下游、包括各环节的法律标准体系来支撑全过程治理。
强化全链条治理,就当推动《快递暂行条例》等相关法规的修订完善,增加快递包装绿色治理等相关内容,让各环节治理均有法可依;根据《关于加强快递绿色包装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出台完善相关强制性国家标准;加快推进可循环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试点,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与可循环的快递包装规模化应用模式。
消费者群体是强化全链条治理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消费者的举报监督和“用脚投票”对企业、行业的自律与改过具有“倒逼”效应,要加强引导和增强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并适当推出一些激励办法,提升快递包装回收复用率。只有让生产企业、寄递企业、包装回收企业和消费者等各方相向而行、各尽其责,才能让快递包装“瘦身”的目标尽早达成。张玉胜/文朱慧卿/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