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在合肥市庐江县黄陂湖湿地,成群的天鹅、大雁等候鸟在湖面上觅食嬉戏。左学长/摄
如今的巢湖流域呈现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周杰/摄
“成功入选!”正在中国武汉和瑞士日内瓦同步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传出消息,合肥正式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并将于近日获颁证书,成为全球43个、我国13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
尽管只是一张薄薄的证书,却是全球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最高荣誉,代表着一座城市湿地生态保护的最高成就。合肥何以成为“国际湿地城市”?11月7日,记者采访了安徽省林业局、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人士,解析合肥跻身“国际湿地城市”的成功之道。
“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11月5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在武汉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四届缔约方大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珍爱湿地守护未来推进湿地保护全球行动》的致辞。
合肥凭什么能获得“国际湿地城市”美誉,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20年就给合肥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8月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坐拥八百里巢湖,合肥市域水网密集,湿地星罗棋布,是一座天然的“湿地之城”。合肥市林业和园林局湿地管理处处长罗法龙介绍,全市湿地总面积11.82万公顷,湿地率10.33%。建有国家级湿地公园5处、省级湿地公园3处,湿地保护率达75%,位居全省第一。
近年来,合肥市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定不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建设绿色发展美丽巢湖,把“最好名片”打造得更加动人。
在创建国际湿地城市过程中,合肥形成了哪些经验?罗法龙表示,合肥坚持“重立法、重保护、重参与”,以“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打造“合肥经验”,具体落实在大力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完善湿地保护管理制度、不断优化湿地产业结构、提升湿地保护修复能力和营造湿地生态文化氛围。
据了解,国际湿地城市是按照《湿地公约》决议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由各缔约国提名,经《湿地公约》常委会批准,颁发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证书的城市,代表了一个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最高成就,是国际城市湿地生态保护方面规格高、分量重、含金足的一项荣誉。
此次大会期间将对第二批国际湿地城市进行授牌,其中包括合肥等7个中国城市。至此,合肥成为全国13个、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
内外兼修打好巢湖生态保卫战
立冬时节,八百里巢湖烟波浩渺、候鸟蹁跹,一派生机勃勃。曾经,巢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流域人口迅速增长,入湖河流污染日益严重,巢湖水质不断恶化。今昔对比,巢湖流域生态环境不断向好令人欣喜。
早在1996年,国家“九五”计划将巢湖列为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合肥市拿出最大的决心、最硬的手地,总面积100平方公里,总投资达58.5亿元。
净化水质、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作用,发挥湿地入湖河水‘过滤器’功能和聚合效应,维护大湖肌体健康,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大湖泊湿地群。”罗法龙说。目前,派河口、湖滨、三河、槐林、柘皋河、栖凤洲、马尾河、玉带河、半岛、十八联圩等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修复恢复湿地面积6.5万亩。
据介绍,已经建成的环巢湖湿地群在水质改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根据评估测算,十大湿地日均净化水量能达到120万吨。除了改善水质,十大湿地还提前发挥了蓄洪功能,2020年发洪水时,十大湿地的蓄洪达到近2.7亿立方米,有效地保护了我们主城区的安全。”
此外,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完成退居7005户,退养1.5万亩,退耕4.7万亩,植被栽植乔木41万株、灌木335万平方米、水生植物906万平方米。“原来的传统耕作或者养殖对水体污染较大,通过实施退耕、退养、退居工程,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罗法龙说。
协同治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数十年如一日,合肥坚定不移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并形成了一套协同治理的长效工作机制。
罗法龙告诉记者,2019年,合肥首开保护湿地立法先河,出台《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为环巢湖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法治保障。
据介绍,合肥市还组织编制了《巢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计划实施修山育林、节水养田、治河清源、修复湿地、智慧监管等8大类37项工程措施。编制《巢湖西部水生态修复与保护实施方案》,统筹水系联通、城市供水、湿地建设等重点任务。将南淝河口十八联圩湿地建设纳入整体项目,已获批列入水利部150项重大水利工程项目。
此外,为了广泛吸收国内外湖泊治理先进技术和生态修复经验,学习借鉴湿地建设和土地利用的经验做法,合肥市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调查规划院、南京大学、武汉大说,环巢湖湿地群已经全面建成,目前的工作重点就在于管养,通过规范的、科学的管理,构建湿地的长效管理机制,才能稳步提升湿地群的生态功能。
近年来,合肥大力实施环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充分发挥湿地群多种生态功能,环湖湿地生态屏障已初步构建,蓄洪能力有效增强,生物生境明显改善。“如今的巢湖流域呈现一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罗法龙说。
环巢湖十大湿地成为创建加分项
11月6日是第七个“安徽湿地日”。记者从省林业局获悉,近年来,安徽湿地保护修复成果显著,全省建有湿地公园64处、湿地保护率达51.5%。此次合肥入选“国际湿地城市”就是最好的例证。
“巢湖的治理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罗法龙说。2021年,巢湖蓝藻出现时间较上年推迟56天,发生次数减少42%,历史性实现夏天无明显蓝藻异味。2022年4月1日至8月2日,巢湖湖区共监测到8次蓝藻水华,其中“无明显水华”6次、“轻度水华”2次。
据介绍,环巢湖湿地维管束植物和鸟类的种类与数量以及湿地植被面积均显著增加。据2021年环湖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显示,巢湖湿地维管束植物数量达到562种,沿岸有记录的鸟类有303种。
如今,正是越冬候鸟向南方迁徙的季节,在巢湖周边,各种珍稀鸟类不断出现。“候鸟的回归,是生态向好的最有力证明。”罗法龙说。随着环境的持续改善,越来越多珍稀鸟类选择在巢湖越冬、栖息,“鸟中大熊猫”青头潜鸭、素有“鸟界国宝”之称的东方白鹳、“红腿娘子”黑翅长脚鹬等,陆续现身巢湖湿地。
“合肥举全市之力在开展巢湖综合治理,在湿地保护、修复、治理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罗法龙表示,这是合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的一大优势,特别是十大湿地的建设,“除了巢湖湖体的保护,还在外围建成十大湿地,构建巢湖生态屏障,对创建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
下一步,合肥在湿地保护方面有何规划?“未来,合肥将搭建湿地智慧平台,在湿地管养过程中加强生态监测,对修复成效进行评估。”罗法龙表示,合肥将继续执“绿”为笔,坚定护住“一湖清泉”,交出一份党和人马满意的生态答卷。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汪艳袁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