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希望“爬树课”是一个好的开始
  □杨朝清
  近日,浙江杭州一小学开设爬树课程受到关注。该学校体育老师称,每周会安排一个年级上爬树课程,课程在老师的专业指导下进行,确保每个学生至少能有两次爬树体验。(11月13日澎湃新闻)
  对于许多在乡村长大的人而言,爬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成长记忆;然而,对于不少生在城市、长在城市的孩子们而言,爬树却是一个空洞的符号和抽象的概念。不会爬树、不敢爬树、不能爬树甚至将爬树贬低、污名化,成为这些孩子面临的尴尬现实。“小学开设爬树课”说到底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回归,有助于补齐短板。
  伴随着社会变迁,爬树的功能也逐渐改变,从最初的获取食物和燃料、防范风险等功能,转变为如今锻炼、健身。在钢筋水泥建构的“城市森林”里,居住的小区附近大都没有爬树的地方;即使有树可爬,这也是一种背离城市文明的行为。于是,一些消费者便将目光投向市场,一些游乐园也会给孩子提供爬树、攀岩等类似项目。
  “小学开设爬树课”的目的,既是增强体质、锻炼体能,也磨砺孩子们的意志,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从安全的角度来说,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小学开设爬树课”完全可以;从育人的角度来讲,生活即教育,教育是全方位的,“小学开设爬树课”也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
  近年来,少数大学、中小学陆续开设了爬树课。爬树课不仅顺应了青少年和孩子们喜玩好动的天性,也是体力与智力结合的活动。爬树对于上下肢的力量、人体的协调性要求很高,哪里可以爬、哪里不能爬、从哪里爬,以及下一个落脚点在哪里,都需要考量和权衡。爬树能够让学生们体会到挑战的快乐,能够让学生们亲近自然,能够为野外生存提供更多技能。“小学开设爬树课”不仅是一种对体育的重视,也是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产物。
  “小学开设爬树课”得到舆论的肯定与赞扬,不仅是因为课程本身,还在于学校对待体育的态度发生了显著转变。长期以来,体育课成为文化课的附庸,是可以被牺牲和放弃的“鸡肋”;为了追求片面的成绩,牺牲体育、音乐和美术等课程,成为一种“潜规则”。在体育得到越来越多的价值认同的当下,特别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政策逐渐落地落实,让体育课日益受到重视。当了数年体育老师,有的老师第一次感觉到“腰板硬了,说话有底气了”;有的体育老师表示,“我每周18节体育课没有一节被占用过”……在保障体育课时的基础上赋予体育教育更多鲜活的内容,“小学开设爬树课”只是“体育热”的缩影。
  南开学校创办人、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认为,学校体育不仅在技术之专长,尤重在体德之兼进,体与育并重;他提倡体育的社会化、生活化,“强国先强身”。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希望“小学开设爬树课”是一个好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