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增加,消费者对于规范新能源汽车维修的呼声日渐高涨。维修等待时间长、更换配件价格贵、售后对故障描述不清等问题,已成为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而与新能源汽车的使用成本低截然相反,近段时间屡屡曝出的天价维修费,成为横亘在不少新能源汽车车主心头之石,引发热议。
前不久,一位无锡特斯拉车主倒车时不慎将车尾撞坏,定损报价维修费高达20万元,占整车价格的71.4%。而一辆小鹏P5与一辆小轿车发生剐蹭,小鹏P5左前方大灯和大灯下的保险杠等处出现了轻微剐蹭、变形,4S店给出了19022元的维修报价,比一辆类似事故燃油车的维修费用高出数倍。
新能源汽车之所以维修贵,首先是电池贵。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心脏”,电池成本要占到整车成本近40%。随着碳酸锂价格疯涨,目前电池成本已占整车成本一半以上。如果底盘被蹭或者车辆被撞,维修起来非常麻烦,大多需要电池供应商介入才能完成维修过程。如果整体更换电池,成本就更高。
其次是智能化配置贵。与传统燃油车不同,新能源汽车大多主打智能化,而智能化的基础部件就是激光雷达和各种传感器。而现在很多厂家以装多个激光雷达为荣,并将其作为产品的重要卖点。倘若换个两三颗,“大几万元就没了”。
再次,一体化压铸车身贵与传统燃油车以钢铁为基础框架不同,今天的新能源汽车大多是以铝为基础的一体化压铸车身。问题在于,如此车身一旦受损,维修起来比较麻烦,只能整体更换车身,因而变相推高了维修成本。
当前,传统燃油汽车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但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整个新能源汽车领域售后服务体系还处在起步阶段。相比传统燃油车,新能源汽车在配件上有着很大不同,传统燃油车维修技师在维修新能源汽车时普遍存在一定障碍。因此,要解决当前新能源汽车维修贵难题,除了要加快制定维修标准、规范价格不透明外,车企还需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车辆设计、配置策略,更多地根据市场需求量产各种功能。没必要将盲目“堆料”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和所谓的创新策略,靠表面勤奋掩盖实质上的懒惰。而是要让消费者不仅买得起、开得起新能源汽车,还要修得起。□杨忠阳(原载于11月11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