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从救命粮到养生佳品
  从备荒救灾的救命粮到如今健康养生的绿色食品,在不少国家的历史中,红薯都曾扮演过多重角色。当细米白面成为人们的主食后,红薯逐渐从主食舞台上的主角变为配角,但依然调剂着我们的日常饮食。
  A有上千年历史的古老作物
  红薯是世界第四大粮食作物,它缘何能一度大行其道?产量高、耐贫瘠是最主要的因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它的活人养人功劳巨大。随着近年来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小麦、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大米、白面成了餐桌上的主角,红薯虽然不像以前那么重要了,但还是在人们的饮食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红薯的学名为番薯,但因为种植地特点、颜色的不同,又被称为甘薯、白薯、甜薯、地瓜、红芋、山芋、朱薯、红苕等。从番薯中的“番”字可以看出,这种作物是外来者身份。红薯原产于拉丁美洲,是印第安人栽培的一种古老作物,在美洲有着数千年的种植和食用历史。
  哥伦布1492年航海到达美洲大陆后,发现当地印第安人普遍种植着红薯,并将其当作主食。在哥伦布的第一次航海日记中曾多次提到了这种新作物,如1492年11月4日:“这里的土地如此肥沃,到处都是如同胡萝卜一样的薯类。”12月13日记录海地岛印第安人时说:“在所有这片土地上栽种的都是这种甜薯,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食物。这种块根做的面包可以用水煮,也可用火烤。”
  哥伦布从美洲返航时,首先将红薯带到西班牙,并将其献给西班牙女王。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随着非洲与美洲之间殖民者运送奴隶的船只,红薯作为奴隶的粮食被传到非洲、印度等地。
  1521年,麦哲伦抵达吕宋(今菲律宾)群岛。1571年,西班牙人建立其在吕宋的殖民统治,开启西班牙-墨西哥-吕宋的大帆船贸易时期。西班牙人远航出海时,随船运载了大量红薯作为粮食,并在到达吕宋后开始了相当规模的种植,这也为红薯后来更广阔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B“移民”我国始于万历年间
  到了万历年间,红薯通过多种途径,如由吕宋传至漳州、泉州,由印缅传入云南、广西等地,最终“移民”到我国。
  广东是红薯(当地称为“番薯”)最早引种的地区之一。1582年,东莞人陈益从安南(今越南)冒着杀身之险将薯种藏于铜鼓中偷偷带回家乡,种在花坞中,后来陈益又买地雇工种植红薯。很快,红薯就成为当地人民的重要粮食之一了。明代学者不少著作中均有记载,如王象晋《群芳谱》称番薯“闽广人以当米谷”。到了明末清初,红薯种植遍布广东全省,东莞一带更是红薯的著名产区。但由于栽种范围有限,红薯在全国的知名度并不高。
  影响最大、传播最广的“移民”发生在1593年,福建侨民陈振龙从吕宋引种至福州长乐县,由于当地官员的大力推广,红薯不仅遍布福建,更逐渐发展到长江和黄河流域。陈经纶《献番薯禀帖》记载了其父陈振龙引种的过程:“缘纶父(指陈振龙)久在东夷吕宋,深知朱薯功同五谷,利益民生,是以捐资买种,并得夷岛传受法则,由舟而归,犹幸本年(1593年)五月中开棹,七日抵厦门。”
  虽然寥寥几句,但其中几经曲折艰难。
  明清两代,闭关锁国,“海禁”颇为严格。陈振龙从20岁开始弃儒经商,他在吕宋经商时发现了红薯,立刻被其“神奇”所吸引。陈振龙五世孙陈世元在所撰的《金薯传习录》中写道,当“目睹彼地土产,朱薯被野,生熟可茹,询之夷人,咸称之薯,有六益八利,功同五谷,乃伊国之宝,民生所赖”,关键还“广种耐瘠”“随栽随活”。于是,陈振龙千方百计地想将红薯引入国内。
  但当时统治吕宋岛的西班牙殖民者将红薯看作是“国宝”,禁止外传,陈振龙想过多种办法试图将其带回国。据说,第一次他将红薯藏在藤箱底层,被当地查了出来予以没收;第二次他把红薯的藤条编入一只藤篮又被查到,而且还险些坐牢。终于在1593年5月,50岁的陈振龙将红薯藤编入船上的一根绳子中,外面涂上泥巴,吊在船舷下,躲过检查上了船,在海上航行了7个昼夜回到福州。
  陈经纶将父亲陈振龙千辛万苦带回的“薯藤苗种及法则”献给福建巡抚金学曾,金学曾起初担心“土性不合”,于是陈振龙父子就在家后门一块边隙地试栽,五个月后,启土开掘,红薯“子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食同充饥,且生熟煨者均随其便”。金学曾食用后批准属地可以照此方法栽种,就这样,红薯在我国落地生根。明政府将这种引自“番邦”的植物,定名为“番薯”。
  1608年江南受灾,在明代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等倡导下,红薯从福建被引进淞沪,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灾民的粮食问题。
  红薯适应性强,无论平地与山丘,不管干旱还是潮湿均能正常生长,即便如此,红薯也是在南方普遍传播了100多年后才传入北方地区,这是因为到了乾隆时期,才真正解决了薯种在北方越冬储存的问题。此后,除西北、东北边疆地区,红薯已遍及全国。在传入之初,红薯只是有钱人宴请宾客时端出的稀罕物;而到了清顺治时期,“物多价贱,三餐当饭而食,小民赖之”,红薯逐渐由外藩珍贵之物变为平民代粮。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红薯扮演了很长时间的餐桌主角,其浑身都是宝,红薯块、红薯秧、红薯叶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
  C乾隆曾为红薯“代言”
  虽然明代万历年间红薯就已传入我国,但大多数当权者并未意识到红薯作为口粮的重要活命价值,没有在全国大范围推广。红薯真正大规模地推广,是在清代。
  1785年,黄淮流域遭遇大旱,河南、山东、江苏、安徽等地均“本年二麦无收,大田未能下种”,老百姓饥荒严重。乾隆非常关注各地灾情,要求各级官员广泛征求赈灾良策,红薯有备荒且耐寒的优势,于是他下诏以政府的力量推广。
  乾隆皇帝对山东按察使陆燿进行了表彰,说他总结红薯种植经验的《甘薯录》通俗易懂,命令“多为刊刻”,并颁行到各府州县,分发传抄,使人们都知道种红薯的好处,便于推广栽种。同时他要求福建巡抚富勒浑,收集大量红薯藤种,注明如何栽种浇灌,一并交由驿站迅速传至河南巡抚处,让受灾地区的官员大力推广。另外,其他未曾遭灾的省份,也要把《甘薯录》“多为刊布传抄,使民间共知其利,广为栽种,接济民食,亦属备荒之一法。”
  由于有着来自乾隆皇帝的关注,红薯逐渐在京畿地区和河南等地大规模地推广开来,成为养活百姓的救命粮之一。《燕京岁时记》记载,乾隆以后,京中无论贫富,都以煮番薯为食。而且,乾隆帝是历代皇帝中最长寿的一位,他本人也爱吃烤白薯,他还曾夸赞红薯“功胜人参”,此后红薯就得了“土人参”的美称。
  D营养健康风靡世界
  二战时期,由于粮食缺乏,红薯和土豆等便宜且易栽种的农作物成了美国人餐桌上的主食。而且,与土豆相比,红薯自带甜味,自然更受嗜甜的美国人青睐。在二战结束时,美国的红薯年产量超过30亿磅。战争结束,经济复苏,随着工业化进程和加工食品的兴起,红薯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头。据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红薯年产量在二战结束后的头两年暴减40多万吨,特别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最低时年产量不足45万吨。
  进入新世纪后,健康的身体、苗条的身材成为人们的新追求,红薯的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特别是在美国人开始注重减少糖分摄入、多吃富含纤维和抗氧化物的食物后,维生素含量丰富的红薯开始重登人们的餐桌。很多学校也开始在早餐和午餐供应红薯,就连顶级厨师也会将它们作为珍馐融入菜品中。在注重健康的食客和美食爱好者的共同作用下,美国红薯产量2015年达140万吨,年人均红薯消费量为3.4公斤。
  红薯的全球产量和需求量也在增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数据库显示,2022年世界红薯产量预计可达9000多万吨,亚洲地区仍是红薯种植的主要地区,其中我国的产量居世界首位。在日韩等国,红薯也是人气食材。
  1605年,日本从我国将红薯引入琉球(冲绳),烤红薯一度也是日本人喜爱的食物。特别是在1951年,移动式石烤红薯车在东京发明并使用,这股热潮伴随着日本战后食物短缺和经济高速增长期持续多年。从2003年起,电烤红薯机的普及再度引发烤红薯的热潮,从流动的商贩变成了堂食,烤红薯也变得更有“范儿”。除此之外,各路商家对红薯商品的开发也脑洞大开,充分发挥了想象力,让红薯变得时尚多姿。在追求健美与长寿的潮流中,红薯如今已是风靡世界的保健食品。据《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