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清浊二泉
  □郑龙
  早闻浮槎山顶齐都峰处有清浊二泉。一泉两眼,实属罕见;一清一浊,更显奇特;而四季保持等高水位,不涨不落,足以让人惊叹不已。
  沿盘山公路,曲转而上,约半个时辰的车程,即可到达浮槎山主峰阳坡下百米处。
  高山之上,四处悬崖峭壁,烟雾缭绕,似乎没有路的尽头。心情在与山路一起起伏时,面前忽现近三百平方米的开阔地,不觉心中一阵狂喜,仿佛重新回到山下,站在踏实的土地上。
  开阔地北侧,一排东西走向的低矮平房把后山主峰与眼前隔开,中间一道对开门成了进出的关卡。平房看上去已有些年头,而木门在风吹雨打中,早已斑驳沧桑,预示着这里曾发生过太多不平凡的往事。
  木门在“吱呀”声中被推开。阳光下,一块刻有“天下第七泉”字样的巨石,直扑眼帘。它仿若一位身材高大的古人,与你对面而立。贸然出现,又疑似它早在守候,等你来访,一种亲切感,瞬间催生笑容,浸润心田。
  环顾四周,这是一个不大的庭院。再收回目光,发现巨石后面横卧着一座长方形黑色琉璃瓦廊桥。廊桥前段被玻璃墙围着,形似一间房,古朴中嵌有现代气息。绕过巨石,两块高大的钢化玻璃上,用浮雕烫金工艺完整地刻录着欧阳修的《浮槎山水记》:“浮槎山,在慎县南三十五里……山水上,江次之,井为下……”由此可见,古人对高山之水品质的认可度极高。按照现代人观点,应理解为无污染的矿泉水。
  打开玻璃门,几级台阶下便是众人为之叫绝的清浊二泉。两汪泉水南北并立,静静地躺在各自的池子里,约五十厘米宽的小石坝,让它们成了永世邻居。
  北面为清泉,水清澈通透,一眼见底,无丝毫模糊感。清泉池呈鼎状,梯形造型,石块砌就的墙,苔藓苍绿,古老沧桑的缝隙里深藏着久远的历史。看着棱角分明的池和明亮如镜的水,面朝山脚下包拯的故居,目光穿越历史的天空。包拯为官数十载,始终明镜高悬、铁面无私、坚强刚毅、公正廉洁,被誉为“包青天”。时至今日,他的精神仍在激励着家乡肥东乃至全国的公职人员,廉洁奉公才是为官之道。
  南面为浊泉,略显乳色,不仔细分辨,已找不出与清泉的区别之处。友人解释,今年干旱少雨,浊泉在变清。浊泉池与清泉池并不相同,其为直径约两米的圆形造型,只是比“邻居”陡直了许多,自上而下呈垂直状,听说对着南天门。我并不懂其寓意所在,只是隐约感觉到颇应古人“天圆地方”一说。
  两孔泉眼相距约两米,每孔泉眼直径不足两厘米,与大拇指粗细相仿。平时,见不到泉水自下而上冒出,只会在取水后,两池水位低于恒定高度(距池底约六十厘米)时,泉水才会冒出来自行补充,直至达到原先高度才会停止。如果掘开池坝,泉水又会长流不断,永不枯竭,与日月共存,山河同在,神奇至极。
  高山之上,水从哪里来?依据连通器原理,也得有相同或更高海拔高度的江河湖海存在,可此处并没有。为什么泉水升高至准确位置时,就不再冒出,且上万年如一日,亘古不变?是何人最早发现此处的泉眼?一连串疑问充斥脑际。或许,只有那遥远的过去,才知晓真相所在。
  据史料记载,佛教盛行的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之女五公主就曾梦见过肥东浮槎山。梦醒后,五公主遂禀告父皇,欲出家到此山修行。距清浊二泉约四百米处,梁武帝为她修建了道林寺(现称大山庙)。因山径崎岖草木荒,人迹罕至鸟兽忙,寺庙里的日常用水,只能从清浊二泉引流而至。可见,泉水原先流淌不停,只是在寺庙败落后,由后人修造,蓄水成池的。
  如今,公主乘云去,白云落山空,她手持一株石榴花,长眠于半山腰处。两眼泉水仍自流,多少往事随风逝,五公主也仅存一树石榴花对夕阳了!
  叹息间,忽闻友人“茶已泡好”的喊声。轻轻落座,面前的玻璃茶壶里清晰可见茶叶已落底,汤汁黄绿交融,陶瓷茶盏上悠悠地飘着一条条细细的云雾般的热气。缓缓一嗅,一种绵绵的清香钻入体内,瞬间随血液一起流淌,恰如初冬的山风,带着一种柔柔的温情。友人催促:还不尝一口?
  好事不在忙中取。定神后,端坐托盏,小啜一口,让汤汁油油地滑过喉头。果然,泉水泡出的茶与众不同,只觉喉头在被浸润,且渐渐向前伸展、伸展……没有自来水泡茶入口后的那种摩擦和沉重感。微闭双眼,又忽觉口舌在生津。再回味,淡淡的甘甜已覆盖茶叶本身的苦涩味。
  好茶需用好水泡,茶树更需要用好水来浇灌。千百年来,清浊二泉涓涓流淌,早已浸透山石风化成的高山土壤。浮槎山茶树在泉水的滋润下,生长出不一样的高品质茶叶。北宋文豪欧阳修品此茶水后,赞不绝口,提笔疾书《浮槎山水记》,并赞清浊二泉为天下第七泉。
  夕阳下,晚风吹,直催游人归。时光不语,青山依旧,清浊二泉已成为浮槎山的一部分;岁月有痕,人过留名,清浊二泉与时间并肩流淌,只等君来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