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友反映,在“郑好办”App核酸检测结果查询页面的“老幼助查”一栏,可任意输入姓名、证件号码查询到核酸检测结果。网友在姓名一栏输入“奥特曼”“白骨精”“喜洋洋”等虚拟人物姓名,在证件号一栏输入“1234567”等随机数字后,检测结果显示均为阴性,同时带有精确到秒的采样时间和检测时间。该平台运营企业回应称,存在漏洞,已对系统进行升级完善。(11月27日《扬子晚报》)
公共服务平台可查虚拟人物的核酸结果,显然是一件十分荒唐可笑的事情。按理说,这种重要平台,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内容方面,都有严格的管理措施,不应该出现严重纰漏。但荒唐之事还是发生了。
这种问题之所以很严重,一方面是因为会影响到一些人对该平台的信任。本来,平台其他服务项目和内容都是可信的,但因为此次漏洞,一些人可能就不再轻易相信该平台了。另一方面,影响部分人对当地核酸检测甚至对防疫工作信任。在疫情防控最吃劲的时候,公众信任对防疫工作很重要,但该平台竟然能提供虚拟人物的核酸结果,有的人不免会对核酸检测实效性产生联想。
所以,该平台有必要深刻反思漏洞出现的原因,并对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主要是信任问题)做到充分估计,然后拿出更有力度的整改措施,以减少漏洞对信任的伤害。同时,也希望其他城市类似公共服务平台能从这起事件中记取教训,通过强化管理、压实责任,防止类似问题在其他公共服务平台重演。实际上,这种技术漏洞并不是不可设防,而是责任缺失造成“门户大开”,导致虚拟人物可随意闯入。
坦率说,多亏网友及时发现问题后向有关方面反馈并得到整改,假如这种漏洞被不法分子利用,对平台也好,对公众也罢,都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从这个角度而言,只有把漏洞可能带来的后果想得更严重一些,才能最大化完善系统消除漏洞。正是因为在现实中,一些人把风险隐患带来的后果想得不严重,继而,在日常管理、服务方面不完全尽责,轻则带来某些荒唐之事,重则或许带来更大损失。
概言之,希望各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管理,别让漏洞消解公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