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新闻链接】
   神舟十四号乘组带回了哪些东西?
  这几天,神舟十四号乘组三名航天员都在紧锣密鼓地打包返回要携带的“行李”。除了个人物品外,他们还携带了一批医学科学实验样本,为研究人类长期太空生活提供重要依据。
  专家介绍,由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带回的实验样本,主要是体液和细胞学样本,一共包含5大类、80多个实验样本,可以让地面研究团队更好地了解人体在太空生活中产生的变化。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研究员李莹辉说,其中包括航天员的血液、尿液、唾液样本。血液是在轨过程采集的,可以让我们从更深层次、从细胞分子基因的层面,去研究人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也使我国拥有了自己的在轨环境适应遗传资源库。不论是对于后续健康防护措施的制定,还是对航天医学的研究,以及对于人类认识自身、对环境响应都有重要的意义。
  神舟十四号在轨期间迎来了梦天实验舱,依托梦天实验舱搭载的低温储存设备,航天员首次进行了活体细胞的保存和在轨实验,这些样本也跟随航天员一同返回。“这些细胞是随着天舟五号上去的,经过了在轨18天的太空生活,一块儿跟航天员返回来,这样我们可以看整个从起飞到返回全过程,细胞对环境的适应状态。”李莹辉说。
  除了采样外,航天员本身也是航天医学科学研究的关键对象,神舟十四号航天员在返回前也在抓紧锻炼,以对抗返回期间和返回后的重力影响。
  重返地球身体会经受怎样的考验?
  从距地面约400公里的空间站回到地球,习惯了在太空中飘来飘去的航天员在重新获得重力的瞬间,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身体会经受怎样的考验?此外,地面上的工作人员如何帮助他们重新适应地球的重力?
  据专家介绍,三名航天员在轨驻留六个月,属于长期在轨驻留。经过这样长的周期后重返地球,对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是一个综合的考验。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航天员医监医保室主任徐冲说,这个考验我们称其为“重力再适应”,航天员身体从上到下各个器官系统都要重新适应重力的环境,比如前庭系统、骨骼肌肉系统、心血管系统、平衡功能、肌肉的协调性,包括整个体液分布的改变,“我们知道,在轨时,体液头向分布了,回到地球,整个体液又回到下肢了,所以对整个人体的各个器官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挑战。”
  为了帮助三名航天员更快适应地球的重力环境,地面工作人员要在打开舱门的第一时间展开一系列措施,来促进航天员身体机能的恢复。
  徐冲说,航天员返回地面时,医监医保人员要在返回舱内协助航天员进行体位调整,给予口服补液,促进他们快速重力再适应。在返回舱旁,我们有针对长期在轨驻留航天员返回后恢复的专用航天员抬送座椅,这个座椅有很多新功能,包括可调节航天员的体位。后续还有一系列的措施,促进航天员快速重力再适应。
  针对着陆场正值冬季,气候寒冷,工作人员对航天员出舱程序和保障装备也进行了调整和优化。
  徐冲表示,从流程上来讲,还是优化压减航天员在寒冷环境下的暴露时间,从装备上最新研制了航天员的保暖装置,同时提升了座椅功能。医监医保车载体有多个功能模块,包括环境温度控制,让航行员感觉还是很温暖很温馨的。在上面,我们会开展一系列的医学检查、评估。
  据介绍,三名航天员返回后还要进行为期半年的恢复训练,经过细致的观察评估后,转入正常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