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仕汉羽林郎,初随骠骑战渔阳。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回顾少年英雄短暂而辉煌的一生,是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他横扫大漠,战无不胜,马踏匈奴,令其闻风丧胆,用青春和热血捍卫伟大帝国的光荣与梦想。他带着上天赋予的使命奔赴而来,又在一片惋惜声中乘风归去。
先祖时期的两大国耻——白登之围和致书之辱,始终令英明神武的帝王耿耿于怀,深感如芒在背、如鲠在喉,急欲除之而后快。可是,面对能骑善射的匈奴人,所到之处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帝王寝食难安,忧心忡忡。为了缓解边境的紧张关系,不得不通过和亲这种屈辱的方式来解决难题。如今,历经几代人的励精图治,帝国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帝王甚感欣慰。然而,匈奴的蠢蠢欲动和挑衅侵扰,却一直从未间断过,这让帝王果断决定出兵讨伐,而少年的横空出世则吹响了反击的号角。
只见那少年十七八岁,一袭盔甲,一身微光,乌黑的头发高高束起,眉宇间坚毅明朗,似是已下定决心破釜成舟、背水一战。
寂寥的天幕,闪烁着若隐若现的星。帝王亲自送少年出城,若有所思地问道:“你会后悔吗?”少年意气风发、掷地有声地说:“我将把这夜色揉进血肉里,以坚韧信念驱敌。愿天佑我疆土,国家太平,人民安乐。”说完,披星戴月,赶赴战场杀奔而去。
少年俊驰,临危不惧;刀光剑影,金光闪烁。在漠南一战中,少年牛刀小试,初战告捷,一战封侯。对于皇帝的赏赐,他居功不自傲,说出那句荡气回肠的名言——“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当河西之战打响时,少年率军征战疆场,出陇西、过黄河,打穿匈奴五个王国,越过焉支山,在兰州附近的皋兰山与匈奴展开决战,一战缴获匈奴休屠部的祭天金人。同年夏天,少年率军向北渡过黄河,越过贺兰山,深入匈奴腹地,大破敌军。这一战,彻底把匈奴的势力赶出河西之地,解决了西域的边患,使匈奴人悲歌“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两年之后,少年又深入漠北,寻找匈奴主力,出代郡如入无人之境,长驱直入奔袭两千余里,兵锋直逼瀚海,使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就在少年不断建功立业、不断带来惊喜时,生命也逐渐走到尽头,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点亮了漠北的天空。纵观少年的一生,虽然像流星一样短暂,像烟花一样绚烂,但此心光明,无悔无怨。
少年被葬于皇陵东侧,帝王为他筑起像祁连山一样的墓冢,来表彰他的丰功伟绩,并从河西调回铁甲军列队,为少年将军送葬,亦如当年送他威风凛凛地出征。出殡那天,全城素缟,哭声震天。帝王悲痛万分,不断用温暖的手掌抚摸冰凉的墓碑,久久不愿离去,那是在和少年进行最后的心灵对话。
夕阳正好,旧容如拭,远处站着一个白衣少年。落日的余辉为他镀上一层橘黄色的光芒,脸上尽是温柔的笑意,“我深爱这片土地,即使化作一缕轻烟,也要继续守护着它。抬眼见山河,山河无恙;低眉烟火色,烟火如常。”尽管只是瞬息闪耀,却如同银河一般永恒,少年微微笑着,渐渐消融在柔和的光线里……
淮南市洞山中学七(11)班常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