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I04版
发布日期:
新安晚报30年大事记
  1992年
  ◎8月19日,省委宣传部批复,同意按《新安晚报》名称试刊。9月8日,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创刊;10月9日,出版试刊号。
  ◎11月,在合肥地区向社会公开招聘编辑、记者。这是本报率先在全省新闻界改革用人制度,首次采用公开、公平的原则广揽人才。
  1993年
  ◎1月1日,《新安晚报》正式创刊,对开4版,周三刊,邮发代号25-58,成为安徽省唯一一份省级晚报。新华社原社长穆青为本报创刊题词“提高人民群众的素质,办出新安晚报的特色”。
  ◎2月10日,推出系列报道《浩荡民工潮,拍打市场堤》,旗帜鲜明地被当时称为“盲流”的民工潮定下“时代潮流,可喜进步”的基调。
  ◎3月10日,著名作家艾青为报社题词“人人爱读新安晚报”。
  ◎4月20日,刊发《三次“上书”总书记的普通农民》(作者:朱颖,曹显钰),该稿获1993年度安徽新闻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一等奖。
  1994年
  ◎10月12日,首次公开提出“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办报宗旨。
  ◎11月25日,开办新闻传呼“蓝天台3638210转111”,对提供线索并被采纳见报者支付信息费。
  1995年
  ◎11月23日,本报推出策划“百姓点将台”,通过“点将”的方式在政府官员和百姓中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为群众办实事,解决问题。
  ◎12月,时任总编辑钱玉岁当选我省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
  1996年
  ◎5月23日夜,合肥市刑警支队3位民警在棕榈滩美食娱乐城执行公务时遭围攻、殴打。本报次日在报眼位置报道了此事,并进行追踪报道,历时一个多月,引起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棕榈滩事件”成为当年本报影响最大的战役性报道。
  ◎7月13日,本报与省高招办举行省内首次高招咨询活动。高招咨询会一直持续至今。
  ◎11月25日,头版头条刊登《合肥太吵了!》一文,在全省媒体中独家推出“禁鸣”报道,至12月16日,先后刊发稿件20余篇,引起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对汽车噪音的普遍关注,促使合肥市酝酿出台限制汽车鸣笛的规定。
  1997年
  ◎10月15日,《合肥:该管管狗了!》系列报道开始刊发,引起社会和读者强烈反响,促进合肥市通过《合肥市限制养犬规定》(草案),本报“禁犬报道”圆满结束。1998年4月1日,合肥市正式开始“禁犬”。
  ◎11月8日-11日,由省体委承办,新安晚报协办的新安晚报杯国际毽球邀请赛暨全国锦标赛在合肥市体育馆举行,来自德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的24支队伍参赛。这也是安徽省首次举办这一国际性赛事。
  1998年
  ◎1月3日,与省妇联儿童部联合推出“春蕾爱心热线”,每周刊登“春蕾”女童介绍,呼唤社会资助。2000年5月与2001年5月,本报又策划了《探访“春蕾”》《“春蕾”省城行》《“春蕾”家乡行》等系列公益活动,使“春蕾”女童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春蕾行动”也成为本报最富爱心的社会公益活动。
  ◎7月1日,本报“新闻热线”开始全天候为读者服务,并不定期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接听热线,解答读者关心的热点问题,在媒体与读者、政府与百姓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11月8日,在合肥杏花公园举办首届大型读者日活动,共有7万余人参加,开创了安徽新闻界读者日活动的先河。
  ◎12月7日曼谷亚运会开幕,新安晚报体育记者首次迈出国门,全程采访了本届赛事,开启了本报记者面向世界采访体育大赛的先河。
  1999年
  ◎1月18日,在头版刊登《母亲的泪震撼副教授的心》一文,引发了轰动全省的“烛光行动”。当年和次年8月,本报相继策划了关于下岗职工子女和贫困大学生的系列报道,并与中央电视台体育部联手,推出“烛光行动”大型社会公益活动,邀请罗京、崔永元、方宏进、朱军、亚宁、韩乔生、黄健翔、程前、张越、张政、鞠萍等明星来合肥参加“国嘴明星足球赛”,并将募集的款项捐给下岗职工家庭和贫困大学生。
  ◎7月,本报与合肥光明影都、合肥钢琴文艺沙龙联合推出“未来之星”中小学生音乐会,为培养安徽未来音乐人才作出努力。在3年多时间里,“未来之星”共举办了50多场音乐会,成为中小学生音乐人才的重要舞台。2002年10月21日至25日,“未来之星”应邀赴韩国演出。
  ◎12月26日,本报迁入近千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大厅,启用国内先进的网络采编系统。
  2000年
  ◎4月25日,推出“追踪‘油耗子’”系列报道,前后持续近一个月,引发全省范围的油品市场大整顿。6月6日,省政府打假办、省工商局为此专门给本报发放奖金5000元,在全国开创了政府部门奖励新闻媒体的先河,也是政府部门对舆论监督的充分肯定。该组报道获得了中国晚报新闻奖一等奖、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5月16日,举办首届新安保龄球甲A联赛,并将其打造成安徽一项经典的群众性体育赛事。当年共有104支队伍参赛,第二届和第三届参赛队伍分别增至300支和553支,全省赛区达13个,有力地推动了安徽保龄球球市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发展。
  ◎9月悉尼奥运会开幕,新安晚报记者第一次现场采访当今世界最大规模的综合性体育盛会。此后在雅典、北京、伦敦举办的奥运会上,都能见到本报记者的身影。
  ◎11月2日,推出“新安百花奖”。由读者评选最喜爱的报道、最喜爱的版面、最喜爱的公益活动、最喜爱的记者和编辑等,开全国新闻界之先河,成为完全由读者投票决定的奖项。
  2001年
  ◎3月1日,首次推出《新闻曝光之后》栏目,回应读者期待,践行办报宗旨。此后,该栏目成为本报最受欢迎的品牌栏目之一。3月8日,首次推出《市民问政》专栏,搭建市民与政府沟通的桥梁。这两个栏目此后都获得了“安徽新闻名栏目”称号。
  ◎7月14日,推出《申奥专刊》,记录北京成功申办奥运会的历史时刻,并走上街头向市民赠阅。
  ◎8月6日,推出系列报道《十年巨变看三河》,首次将沉默的小镇推到大众聚光灯下。现在,三河已经成为旅游热点、合肥品牌。
  ◎10月24日,推出《本报热情牵线杨振宁今回三河》报道,在本报撮合下,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回到少年时代居住的合肥市肥西县三河镇。
  ◎12月12日,推出“让合肥的东方亮起来”系列策划报道,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开创了本报主旋律报道的新方式。省委宣传部研究室主办的《宣传信息》专门刊登文章,介绍了该系列报道及在社会上引起的强烈反响。
  2002年
  ◎1月8日,与省艺术学校联合组建新安艺术团。1月18日,新安艺术团赴原解放军炮兵学院进行慰问演出,之后又分赴合肥卷烟厂、肥西县三河镇、合肥工业大学等院校、厂矿、农村进行慰问演出,成为我省第一个公益性演出团体。
  ◎2月6日,本报与省外办联手推出了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活动——请老外来家过大年。请外国朋友到中国家庭过春节,体现中国普通家庭的开放姿态,让老外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活动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成为省城媒体春节报道中的一个亮点。新华社、人民日报等都对此次活动进行了报道。
  ◎3月10日、11日,本报刊发了特派记者前往缅甸金三角采写的《探秘“金三角”》特别报道。
  ◎4月26日,隆重推出新闻策划“今天您休息”,呼吁窗口行业的机关干部在节日期间为一线劳动者代班。之后,合肥市市容局,交警支队,合肥火车站,徽园等单位纷纷响应。
  ◎5月8日,驻合肥记者站正式挂牌,成为本报第一个记者站。
  ◎5月31日,在全省媒体中率先推出手机短信业务“新安即时看”,介入崭新的移动短信业务领域。
  ◎10月至11月,应中国驻阿富汗大使馆大使邀请,本报特派记者曹显钰前往当时处于战争状态的阿富汗采访。
  2003年
  ◎1月15日起,推出“年关有个小心愿”策划活动,为特困家庭送去温暖。此后,此公益活动连续数年在春节前开展。
  ◎3月5日刊登《春天我想栽棵树》一文,随后组织了到“新安家庭植树园”植树活动。本报新闻中心获省级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
  ◎4月29日,《来自非典病房的日记》刊发。非典时期,本报记者深入医院病房,采访了多名医护人员并以日记形式刊登。
  ◎4月底推出《五一黄金周特刊》,全彩120版,开创我省平面媒体的多项新纪录。
  ◎6月19日,《红头文件分配罚款任务》曝光淮南工商局大通分局出台了一份红头文件,对所辖各单位当年的行政性收费和罚款下达了任务,并规定了相应的提成比例。省工商局对此开展调查,红头文件制定者被免职。该报道获当年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7月15日起,推出《安徽新形象感动中国》系列报道,让外界了解洪水背后的故事,重塑了外界对安徽的印象。该报道获得了安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晚报新闻奖二等奖。
  ◎11月1日刊发《“大眼睛”停止希望捐助》,“大眼睛”苏明娟致信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诚恳地要求自行退出中国青基会对她的捐助计划,希望将这笔钱用在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身上,该报道获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
  (下转AI0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