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
◎3月30日到4月2日,连续4天推出《皖江示范区元年纪事·大江唱皖》大型特刊,每期16版。特刊面世后,在省内外产生很大反响,受到省委、省政府领导以及国内相关专家、学者的好评。4月17日,“大江唱皖——新安晚报皖江城市带市长论坛”举行,皖江城市带的10位市长聚首合肥,就皖江崛起发出智慧声音。
◎5月8日,在第五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上,新安晚报荣获2009~2010年度“中国报业创新年度品牌”,成为安徽惟一获此殊荣的媒体。
◎7月12日,十年来最强降雨袭皖。本报每天拿出多个版面报道全省各地的受灾情况以及抗洪抢险行动。多路记者分别赶赴安庆、池州、六安等地,通过现场目击、亲身体验等多种方式,全力参与抗洪抢险报道,在安徽都市媒体中独树一帜。
◎8月,由中国广告协会发布的2009年度中国媒体单位广告营业额百强名录新鲜出炉。新安晚报因其2009年骄人的广告业绩进入全国50强,位居全国媒体第36位,在安徽平面媒体中独占鳌头。
◎8月25日,《数百“择校生”千万“雪花银”》报道了南陵中学大规模招收计划外“择校生”。本报报道后,引起了省市教育部门的重视。省教育厅还派出多个督察组分赴各地检查教育乱收费问题。
◎9月9日,新安传媒网(后更名为安徽网)和99度社区正式上线。安徽网是本报为读者和网友重点打造的新闻资讯网站,已成长为安徽省重点新闻网站。
◎11月22日,创办18年的新安晚报完成又一次历史性跨越。130多名编辑记者全部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iPhone4手机,新安晚报跨进了全媒体时代,安徽第一支全媒体新闻采编团队由此诞生。这意味着新安晚报新闻不仅是印在报纸上的文字和图片,还有记者通过移动互联网传回的音频、视频等多种形态的资讯。
◎12月27日,本报以7个版的篇幅推出了“朱清时之困”大型策划报道,关注南方科技大学这块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试验田,对话朱清时校长,这一报道引发了全社会对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关注,在国内影响广泛,“朱清时之困”也成为关于朱清时的搜索关键词之一。
2011年
◎1月11日,中国传媒界年度盛典——2010中国传媒年会在中国传媒大学隆重举行,本报荣获中国报业十年领军品牌称号。
◎1月19日,全媒体直播地震。1月19日中午12时07分,安庆市宜秀区杨桥镇发生4.8级地震,地震发生后,新安传媒网的网友纷纷反映感觉到地震。随后,各路记者通过手机、视频做到全媒体图文直播安庆地震。
◎2月底,推出《保龄球之殇》报道,掀起了一股保护安徽保龄球的热潮,中国保龄球协会的官方网站把这组报道放在其重要位置。准备倒闭的金马保龄球馆在看到报道后选择了坚守,为省城的保龄球留下一片空间。
◎3月1日,新安晚报、新安传媒网派出10名记者采访全国“两会”,全媒体记录全国“两会”,开辟平面媒体报道新模式。
◎4月13日,“厅长零距离”首开视频访谈环节,有了新安传媒网视频技术的强大支撑,让在线访谈成为可能,也让这个传统的栏目有了新的活力。
◎4月25日,推出大型报道《春愁——安徽留守妇女调查》,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一份翔实、全面、权威、深刻、厚重的留守妇女调查样本,彰显了主流媒体的社会责任,树立了责任媒体的品牌形象,扩大了《新安晚报》在全国范围的影响力。
◎6月,在建党90周年前夕,本报重磅推出了大型策划报道《红动江淮》,以“行走红色安徽追寻英雄印记”的名义重走英雄路。通过对浩浩荡荡的历史潮流中一个个具体人物、事件的报道,重现中国共产党90年历程中的风风雨雨、灿烂辉煌。
◎7月21日,《6考生被南大“放鸽子”》稿件见报后立刻在全国范围引起强烈反响,更引发全国媒体及业内人士对于高考招生制度的关注和反思。在后期报道中,本报一直追踪事件进展,关注南大对于此事的态度及解决方法,最终南京大学向6名考生正式道歉,并和家长及考生协商解决了此事。
◎9月29日,“天宫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引来世界舆论关注。作为主流媒体,在卫星发射前夕,本报特派两名记者提前进入发射中心探访,并推出《九天筑城》策划报道,先后采访了发射中心一些系统总设计师,并进入发射基地核心区域,为读者第一时间解读了“天宫一号”内部构造、发射意义和对接难题等。
◎10月10日,本报重磅推出《卧底食品厂》系列稿件。记者卧底安徽惠之园食品有限公司6天,发现这家知名的食品企业,对过期食品的生产日期进行重新涂改。报道刊发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安徽省、市、县质监局立即到现场执法,当场查处许多过期和将要过期的食品,并对这家企业做出了严厉处罚。
◎11月,举办“新安记者义卖怀远大白菜”公益活动,对怀远县几千亩秋季白菜遭遇滞销、菜农心急如焚的问题进行报道,并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开辟多个销售渠道,帮助农民卖菜。这一公益活动极大缓解了怀远大白菜困局,同时带动了其他地区的农产品销售。
◎12月,本报报道了六安一对兄妹替亡故的大哥偿还百万巨额债务的事迹,“信义兄妹”的故事一时间广为流传。以这一故事为题材改编的电影也搬上银幕。
2012年
◎1月12日,在哈尔滨举行的2011年度中国传媒大会上,本报旗下的新安传媒网获得“2011中国年度新锐网络媒体”称号。
◎2月,推出“保卫雷锋”策划,从《雷锋班开微博惹争议》报道入手,希望人们在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今天,重建一种文化自觉,倡导一种道德指向。
◎3月23日至24日,在上海举行的2012中国广告与品牌大会上,新安传媒、新安晚报因“在全国平面媒体中率先实施全媒体战略,成为平面媒体发展的新标杆”而获得“2011中国广告报业整合经营大奖”,成为全国平面媒体中惟一获此项殊荣的媒体。
◎6月16日,推出《见证神九问天》策划报道,神九飞天,本报两名特派记者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内,见证了三名航天员刘洋、景海鹏、刘旺的出征仪式。在发射现场记录历史,同时延续了本报记者在重大事件现场的惯例。
◎7月11日,新安晚报旗下的门户网站新安传媒网正式更名为安徽网(www.ahwang.cn),以“安徽”二字命名的网络新闻媒体全新亮相。
◎7月26日,本报记者赴南京为皖籍受伤农民工献血,并在此基础上发出倡议并成立了“新安献血互助团”,呼吁更多人互助献血。目前,“新安献血互助团”已帮助多人。
2013年
◎1月,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第三届)评选结果揭晓,安徽网(www.ah-wang.cn)荣获中国互联网品牌大奖——全国地方网站十佳特色品牌奖。在新浪微博、腾讯微博发布的影响力排名中,本报官方微博“@新安晚报”均位居安徽平面媒体第一位。
◎新浪2012媒体微博高峰论坛发布了由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出品的《2012年新浪媒体微博报告》,本报官方微博“@新安晚报”入选“全国百强”,成为唯一进入此榜单的安徽平面媒体微博。同时,“@新安晚报”也进入了全国晚报官方微博十强。
◎4月25日,本报推出7个版的《卧底传销五天四夜》暗访纪实。本报记者涉险深入传销组织,目睹种种怪象,记录骗人伎俩。随后很长一段时间,本报记者展开跟踪,记录打传进程、解密传销利益链、击碎传销幻梦,促进了合肥多个部门开始集中打传。
◎5月30日,合肥新桥机场正式启用。本报推出《桥迁》系列报道,记录骆岗时代的结束,新桥时代的开启。
◎9月6日,推出报道《暗访追踪“黑豆干”》。根据市民举报,本报记者暗访合肥无证工厂在恶劣环境中生产豆干却不零售,而是专供正规豆制品加工企业。根据记者暗访情况,质监部门突查黑豆干工厂,黑作坊被取缔。接受黑豆干的大富豆制品公司受重罚,大量“贴牌黑豆干”被追缴。
◎9月23日,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访问安徽,本报记者多路出击,记录梅德韦杰夫在皖七小时。
◎9月,在第三届中国媒体品牌峰会上,本报荣膺“2013中国市民喜爱的媒体品牌”称号,并三次蝉联“中国十大晚报”。
2014年
◎1月10日上午10:24,本报新浪官方微博粉丝量在安徽平面媒体中率先突破100万。
◎2月24日,推出8个版的专题报道《湖畔“销”烟起》,聚焦合肥市政务区天鹅湖周边、滨湖新区巢湖岸边传销肆虐的现象。本报记者兵分两路,假扮传销人员,连续多日蹲守在湖边,揭露“传销团伙”洗脑之道。随后几个月,本报通过连续报道,紧追不舍,与相关部门探讨解决之道,并在全国两会前夕,配合全国人大代表收集有关传销的材料,思考打击传销的有效办法和新思路,形成相关议案,将打击传销的声音带上全国两会。
◎2月,本报荣列全国“移动传播五十强”,居第46位,为我省唯一上榜报纸。这反映出本报在移动传播转型中实力突出,在微博、微信等方面十分具有影响力。
◎8月24日,本报开始在每周日推出《家周刊》,以家之名,关注生活趣味,倾听心灵故事。
◎9月,无为县赫店镇苏塘村6村民在村卫生室打了狂犬病疫苗却无效,并导致两人死亡。针对问题疫苗,本报连续追踪一个多月,并最终查到假疫苗的窝点。
◎12月,由中国报业协会领衔主办的中国都市报20年暨媒体融合发展研讨会评选揭晓,本报荣膺“都市报二十年发展贡献奖”。
2015年
◎6月“三千里路云和月——皖赣闽三省主流都市报网合福行”在合肥启动,三地主流媒体记者携手,全景展现新开通的合福高铁的魅力。
◎9月,2015传媒中国年度盛典暨百强发布会落下帷幕,经过严格考核和专家评审,本报荣获“中国十大晚报”称号,此前已多次蝉联该殊荣,为“安徽第一报”又添精彩一笔。
◎11月9日,《最后的旧书店》举行首发式,作者朱传国是合肥增知书店的老板,因罹患重病,即将关闭书店,继而引发关注。在本报呼吁下,朱传国和他的旧书店被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从而引发全社会对城市文化坚守的探讨。(下转AI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