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II07版
发布日期:
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泪流满面




  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书写英雄善举,也弘扬凡人微光。他们历经磨难,初心不改,自立自强,永攀高峰,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把梦想化作现实,他们是模范更是我们的榜样。
  “大眼睛”请求停止希望捐助
  (作品获2002年中国晚报新闻奖特等奖)
  2002年已进入大学读书的“大眼睛”苏明娟致信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诚恳地要求自行退出中国青基会对她的捐助计划,希望“将这笔钱用在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身上”。
  “大眼睛”苏明娟是我国“希望工程”的形象代言人,也是一个人们非常熟悉的新闻人物。她曾以渴求上学的感人形象,感召社会各界富有爱心的人们参与希望工程,为宣传希望工程和促进全国希望工程的深入实施作出了贡献。
  当年,苏明娟致信中国青少年基金会,要求自行退出对她的捐助计划。被一张照片改变人生的她也袒露心声,进入大学的她应当靠自己的努力来完成学业,将来还要回报社会。“我只是希望工程的一个个体,希望大家能关注千千万万和我一样的贫困学生。”苏明娟说。
  记者第一时间进行采访,展现出一位普通农村女孩自强自立的精神。此后,苏明娟也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爱心的接力棒不断传递。 
  欲捐器官作最后一笔党费
  (作品获2012年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将遗体器官作为最后一笔“特殊党费”,苗为民老人一生的奉献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高尚情操。太和县老党员苗为民临终前还想作贡献,并留遗嘱将农村老宅捐作图书阅览室。
  作品展现了苗为民老人最后的心愿、遗体捐献念头的萌生及其无私奉献的一生。从放弃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的机会回乡从教,到执法为民的实践,再到退休后用法律援助困难百姓,最后捐出自己器官,苗为民兑现了自己把一切都奉献给国家和人民的诺言。苗为民逝世后,中共安徽省委追授他“安徽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他的事迹也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坚定理想信念、对党无限忠诚的崇高境界;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清正廉明、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
  两人为亡兄,扛下百万债
  (作品获2011年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大哥去世留下百万债务要不要还,一道难题摆在了霍邱县周集镇两兄妹张仁强和张仁秀的面前。“人死债不烂,钱一定要还。”就这样,用三年时间,张仁强和大妹张仁秀靠收破烂和养猪,替去世的哥哥还了110万。
  两位普通农民用自己的朴实之举,向人们诠释了“信”“义”和手足情谊。当被记者问到,“付出这么多,值吗?”张仁强的回答,“没有什么值不值,做人全靠的是良心。”这些朴素的表达,却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
  这段信义故事的情节并不曲折,甚至在当事人自己看来也是理所应当,但传递出的正能量却让无数人温暖。他们普通而平凡,但是他们的善举,矗起的是一座丰碑。张仁强、张仁秀也因此入选“中国好人榜”。
  昔日“魔芋大王”倒在“栝楼扶贫”路上
  (作品获2019年安徽新闻奖一等奖)
  何家庆是安徽著名的农业学家和“扶贫英雄”,新安晚报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一直关注何家庆的扶贫经历。何家庆很有名,但因其低调、朴素的处事风格,很多人并不了解他近年来的工作、经历和愿望。
  2019年10月17日,在何家庆去世前两天,新安晚报记者对何家庆做了最后一次独家专访,何家庆面对媒体讲述了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是如何为发展栝楼产业、帮助农民增收而努力四处奔波、潜心调研的。
  10月19日,何家庆带着未竟的心愿溘然长逝,这篇独家报道也成为对这位老教授最后的纪念。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了这位老教授的故事,产生了强大的正能量效应,生动地讲述了何家庆“栝楼扶贫”的故事,成为安徽知识分子和“安徽好人”又一生动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