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革命文学,我永恒的创作主题
  □许泽夫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了,人民领袖在报告里有段话令我心潮澎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革命文化!
  看到这个词,适值我的第二部革命题材历史小说《赤心如炬——决战黄疃庙》即将出版,我百感交集,千言万语凝为一句:所有的付出所有的艰辛都值得了!
  15年前,我在一片猜忌、质疑和不平声中赴任设在撮镇瑶岗村的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馆长……既然我选择不了“组织决定”,但我可以选择热爱,我把那段“苏东坡式”的经历演变为自我历练的演武场,我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大量党史军事书籍,特别对渡江战役历史有着如醉如痴的钻研,我踏遍全国各地渡江战役的遗存,清晰地理出了这场奠定共和国成立基础的战役的来龙去脉、国际国内政治与军事背景、前委指挥部的足迹、敌我双方的战场态势和走向,甚至对交战方师级以上指挥官了如指掌……那段波澜不惊的日子,为我从事红色文学(现在应该叫革命文学)创作打下了扎实的根底。
  中国革命血风腥雨,虽历经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三个历史时期,但一脉相承、血肉难分,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肥东大地的新四军第4支队,便是由高敬亭将军领导的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红28军改编,新四军第5支队、新四军第2师、淮南军区……又都是第4支队发展壮大的战果……
  我生于斯长于斯的肥东,人杰地灵,历史底蕴深厚,与诸多“将军县”一样是一块红色的沃土,抗战时期是津浦路西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寸山河一寸血,叶挺、张云逸、罗炳辉、谭震林……这些赫赫有名的抗日名将都曾挥动赤色大旗在这里“沙场秋点兵”,打得日寇和桂顽闻风丧胆望风而逃,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为肥东留下一笔宝贵的革命文化财富,也为我的革命题材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
  后来我离开那个红色纪念馆,先后担任县人民医院院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肥东报》社总编、县新闻中心主任、县文联主席、县融媒体中心党委书记、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但革命文学的种子已在我的心里种下,我孜孜不倦,埋头耕耘。
  很长一段时间,革命文学不被所谓的文学主流看好,被边缘化了,但我不改初心。
  一场场血淋淋的战争,一个个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从血泊中站起来,抱着死去的战友的遗体,以灼热眼光直视我、拷问我:你还是党员作家吗?你不写,谁写?!
  我无言以答。
  如果我放下手中的笔,又如何面对时常在梦中出现的革命先辈。
  于是有了《信仰》,这部长篇传记最终没能出版,但六个章节相继被《清明》增刊、《安徽文学》《未来》等刊发,《安徽文学》不仅发了两个章节,还评为《安徽文学》期刊奖。
  于是有了《渡江颂》,这部全国第一以诗歌形式吟诵一场战役的诗集荣获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发的“安徽省社科(文艺)奖”。
  于是有了《双山阻击战》,这部院线电影已在双山阻击战的发生地桥头集镇双山拍摄,不日将与全国观众见面。
  于是有了《初心如虹——柯武东传》,这部描写红军早期高级将领柯武东的长篇传记文学出版后,肥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修缮了柯武东烈士故居,并立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为受法律保护的千秋万代永远不倒的党史教育直观教具。
  于是有了《赤心如炬——决战黄疃庙》,这是让我最费心血的一部作品,为了安静创作,我曾搬着成堆的资料在家乡的一座寺庙写了两个月之久,在晨钟暮鼓中和梵音檀香中度过了2021年的冬天。
  “一个有真正大才能的人能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级的快乐。”这是伟大诗人歌德在不朽名著《浮士德》中的一句名言。我绝对不是“有真正大才能的人”,我只是一介书生,但我确实在写作过程中“感到最高级的快乐”。
  《初心如虹——柯武东传》《赤心如炬——决战黄疃庙》以及我正在创作的《丹心如血——浴血大鲁村》是构成我的革命文学三部曲。我以独特的方式表达着一个普通党员和作家至死不渝的追求和信念。
  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表明,我以一个作家的责任与担当,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关于革命文化的光辉论述,为时代放歌,为英雄立传,为人民树榜样,为事业添来者。我将以毕生的精力,满怀深情笔耕不辍,以不负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党伟大的人民的殷殷期盼!总第12期本版组稿:许泽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