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凝心谱写新篇章
  □赵宏兴
  泽夫又出新书了,嘱我作序,这是我乐意做的事。
  回顾泽夫这些年来的文学创作,前几年以写牛的散文诗风靡全国,影响巨大,这几年,泽夫的革命文学题材创作得到突破,编剧了《双山阻击战》,创作了长篇小说《初心如虹——柯武东传》,抒情诗集《渡江领》等,又到了眼下的长篇小说《赤心如炬——决战黄疃庙》。可以说,泽夫的创作愈写愈好,愈写愈进入状态。
  《赤心如炬——决战黄疃庙》里所写的故事,发生在我的家乡,其中的王子城就是我的故乡。小时候我便在大人们的“闲呱”中,经常听到这些事。如,我奶奶讲,当年新四军打王华槿圩子,几天几夜打不下来,牺牲了不少战士,后来战士发明顶着大桌子,大桌子上放着浸湿的被子,往圩子下冲锋,终于把圩子打了下来,这些在书里都写到了。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去王子城还能看到圩子的痕迹。渐渐地,我对家乡发生的这些事,也感兴趣起来,便开始收集资料。有一次我逛旧书摊,发现一本书里,有一位参加过这次战斗的领导,写了攻打王子城的战斗经过,便买了下来,阅读这些文字,过去的英雄事迹在文字里化作可歌可泣的传奇。
  我的外婆家在黄疃庙南一点的大戈村,从我家去外婆家必须要穿过黄疃庙,一路上所走的村路,大概就是当年战斗经过的地方。
  在路上,有一个狗尾巴赵村,村子后面有一块土堆子,上面长满了槐树,夏天开满了白色的花儿,冬天落满了白雪。听人说,这蓬杂树下是新四军的墓地,底下埋着许多新四军战士,里面还有枪,听得年少的我一愣一愣的,觉得十分神秘。在我看的小画书里,战斗一般都是发生在山区、大海或城镇里,这里土地平坦,一片低矮的村庄,还能发生什么战斗?但每次路过这儿,我都要朝这个土堆多望几眼。又过了许多年,上面来这儿发掘历史,据说发掘了不少烈士遗骨,迁到了黄疃庙,建起了烈士纪念馆,我才真正相信这儿发生过战斗。现在想来,这次战斗大概就是当年在王子城围点打援时,为了阻断南跑的敌人而发生的。
  后来,我在定远采风,在二郎乡看到一处烈士陵园,那里记述了当年这支部队,去攻打王子城的英勇事迹。
  家乡的这些战斗故事,从传说到历史,在我的记忆里越来越清晰,也使我认识到我的故乡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当年我在创作长篇小说《隐秘的岁月》时,就引用了这次战斗的细节。现在再来看泽夫的《赤心如炬——决战黄疃庙》,那种战斗的场面又扑面而来。
  《赤心如炬——决战黄疃庙》是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红色革命历史题材长篇小说。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对新四军在1938年至1945年于合肥肥东县一带抗击桂顽、抗日救亡等历史事件展开叙述,突出表现了肥东地区武装斗争以“人民群众”为重,共产党人顽强拼搏、奋力抵抗桂顽、外顽不怕牺牲的重大历史意义,成功地再现了抗日胜利前夕肥东县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以新四军战士王战为人物主线,再现了朱正茂、李勇、江大水、崔正、吴满民等革命先辈以及张长胜、谭华、张长有、左贵等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为国内和平解放抛洒热血英勇奋斗的壮丽人生,讴歌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广博胸怀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该作品整体布局宏大、交织着英勇悲壮的武装斗争、韵味浓郁的特色风土人情,人物形象生动丰满、个性鲜明,做到了思想性与文学性的统一。
  全书将围歼王子城作为主线任务,同时穿插肥东乡村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让战争的紧张之余平添当地百姓生活趣味,而且突出作者对于故事的把控和对人物塑造的游刃有余。同时作者完整地介绍了王战和朱正茂与土顽“王华槿”的仇恨,展现出共产党人为完成围歼任务必胜的决心。故事整体十分精彩,作者不急不躁娓娓道来,推翻了以往“激烈”的战争场面书写,而是归于平淡舒缓,有一种“反向效果”。尤其是王战与众人商议如何打下王子城时,依旧耐心听取他人意见,实则内心焦灼,作者在含蓄轻淡之间营造了叙事的缜密。
  总体来看,小说在叙事和形象层面,可以说是独具特色。同时作品中还涉及当地特色文化,如张集贡鹅、响导豆饼、“大邵洋蛇”等,展现当地风土人情和对这片土地的怀念。文中关于国共两党不仅是军事对抗,还涉及理念之争、主义之争和民心之争,全方位展现了共产党人“为人民”的大格局。此外,不难发现作者执着肥东这片土地,始终保持着均匀的创作节奏和独具个人特色的风格,形成一种独具地域的美学特质。
  在肥东有一大批红色文化可以挖掘,可以抒写,这是肥东作家的使命,也是这片土地上的热血所在和宝贵财富。泽夫这几年来所进行的革命文学创作,可以说是凝心谱写新篇章,体现了他浓厚的家园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我在此祝贺他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