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8版
发布日期: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买买买”何时回归?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2年国内消费市场持续呈现疲弱态势。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中国如何恢复消费?昔日“买买买”的景象何时才能回归?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扩内需促消费系列政策逐步见效,预计2023年消费恢复、内需扩大将成为确保经济回稳向上的重要力量。
  民众消费意愿下降 存款大幅增加
  最终消费是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数据显示,我国最终消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连续11年保持在50%以上,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持续强化。然而,今年市场销售受疫情短期冲击明显。
  据国家统计局消息,今年1月至11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399190亿元,同比下降0.1%。其中11月进一步下探,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
  “居民消费主要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近三年来,我国居民的消费内容主要在生活必需品上,升级类的消费与常年相比下降很多。
  谈及消费疲弱的原因,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一方面受累于乌克兰危机、新冠疫情及全球性高通胀等,致使外需下行、国内房地产转弱等影响,今年的经济增速下行压力较大,经济增速下降则导致居民收入增速下降。另一方面,受预期转弱影响,居民存款出现显著上升。例如,仅11月份住户存款就增加2.25万亿元,居民消费则相应减少。
  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4%,是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因此,消费回暖对中国经济平稳复苏意义重大。
  “现阶段内需是重中之重。”中泰证券研究所首席分析师杨畅向记者表示,在疫情扰动下,中国经济存在消费增速出现回落、消费意愿有待均衡的情况。现阶段,针对内需出台政策措施,是短期稳住中国经济基本面,确保经济“稳中求进”的重要手段。
  面对消费疲弱的情况,国家层面高度重视,密集出台各项措施提振消费促内需。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发布了《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提出要全面促进消费,加快消费提质升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系列政策逐步见效 消费逐渐回暖
  进入12月以来,随着我国对疫情防控政策进行调整优化,线下消费场景逐渐恢复,一些城市的线下消费人气渐旺。就餐人多了、购物人多了、观影人多了……消费市场已看见隧道口的曙光。那么,消费市场何时可以重现“买买买”的景象?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司统计师付加奇表示,当前中国市场销售承压主要是受疫情短期冲击影响,消费市场提质增效态势没有改变。随着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地落实,扩内需促消费系列政策逐步见效,消费市场发展韧性持续显现,居民消费需求将不断释放,市场销售有望稳步恢复。
  北京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苏剑表示,今年底到明年初的消费肯定会慢慢恢复,居民生活会慢慢恢复正常。
  “预计2023年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8%~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11%。”财信国际经济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伍超明给出了四大理由:经济、就业恢复支撑居民收入回升,对居民消费能力形成提振;充足的居民储蓄“余粮”,为消费改善提供重要动力保障;疫情防控政策持续优化,将修复线下消费场景,并提振居民出行和消费意愿,对消费恢复形成有力支撑;低基数将为消费增速反弹提供助力。
  张燕生认为,预计到春节前后,国人消费将逐渐正常化,但由于疫情已经持续了三年时间,居民的消费行为已经发生了一些改变,比如习惯线上消费、升级类消费欲望降低等,消费不会快速回到和疫情之前一样。
  他表示,当前提振消费,要关注三个“当务之急”:一是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是当务之急,要进一步提升居民收入;二是提升居民消费占GDP的比重是当务之急,要让居民有钱花、敢花钱,解决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三是中等收入人群的倍增是当务之急,由4亿中等收入群体增加至8亿中等收入群体。
  张燕生建议,针对长时间来疫情对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要对居民进行消费教育,采取一些短期的提振和引导措施。此外,要创造法治化的消费环境,把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高标准市场体系、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体制落到实处,不断改善消费环境、消费体验,改善居民消费信心和预期。
  综合《中国证券报》、中新社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