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春节,多地网友呼吁为烟花爆竹“禁燃令”松绑,但各地回应不一。河南南阳市生态环境局在给网民的答复中称,全域全时段禁燃禁放烟花爆竹是河南省政府规定,全省所有辖区全部执行。据四川泸州市公安局称,将在现定的禁放区基础上逐步推进全市全域禁放,“三区一县”2023年1月1日起全域实施烟花爆竹禁燃禁放。而山东省东营、滨州两市则表示,当地春节期间可以燃放烟花爆竹。
正方:不妨用碳积分换取“燃放权”
对于鞭炮“禁放令”,有城市继续紧抓,有城市开始放松。有人说,别忘了雾霾肆虐的日子;有人说燃放烟花爆竹可以让心理情绪释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对于燃放烟花爆竹,还得回到科学安全本身,回到精准治理本身,回到系统思维上来。
确实,燃放烟花爆竹,会给空气造成污染,产生大量的垃圾,潜藏火灾隐患,甚至造成人员受伤。但这主要是无序燃放造成的。
从民间文化的角度说,燃放烟花爆竹属于年味风俗,特别是疫情之类公共焦虑背景下,让老百姓限时限地适当燃放烟花爆竹,也可以达到一种心理情绪释放的目的。比如政府指定时间地点,有相应安全预案,这应该不是问题。山东两地明确烟花爆竹限放:东营规定,全市禁燃禁放区域内可以燃放烟花爆竹的时间共有8天,分别是农历腊月二十三、除夕至正月初五、正月十五。滨州规定禁燃禁放区域内自除夕至正月初五、正月十五可以燃放,其他时段不得燃放。这就是有序燃放,至于由此造成的污染,也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弥补。
比如,深圳推出的居民低碳“碳普惠”应用,让居民通过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积累碳积分,积分可自由兑换礼品卡、地铁出行卡等。如果各地都有“碳普惠”应用,同时加强对鞭炮产运销的监管,鞭炮只能换不能买,老百姓只能用碳积分换取鞭炮,然后限时限地燃放,没有碳积分也就换不来鞭炮。这相当于燃放烟花爆竹增加的碳量,可以用平时的低碳行为做出生态补偿。如果能够精准操作,想过年放鞭炮的人,必然会在一年里攒碳积分,这反而能推进低碳生活方式。
让人民生活更美好,不是一句口号,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由一系列具体目标构成的战略设想,更是涵盖人民群众实际生活方方面面的行动纲领。这需要政府尊重群众更加多元的需求,多行换位思考,不搞一刀切,优化政务服务,增强为民服务的精准性实效性,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盈、更有保障、更可持续。□丁慎毅
反方:“清爽春节”也是很多人的期待
我国大面积实施“禁燃令”已经十余年了。每到春节前夕,民间都会有放开“禁燃令”的呼声,其中也少不了烟花爆竹企业的代表。但这种声音是否代表主流,并无确切的统计数据。事实上,除了部分公众对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传统心存怀念之外,还有一个特殊原因,那就是新冠疫情的阴影已经笼罩了我们三年,在防控措施逐渐调整的情况下,大家都有借春节放烟花爆竹“冲喜”的想法。
尽管现在有了松绑“禁燃令”的契机,但笔者以为,我们还是以坚守“禁燃令”为宜。十多年前的严重雾霾,相信很多人还有深刻的记忆。2015年之后,各地纷纷出台了“史上最严烟花爆竹禁燃令”,是当时严重的雾霾、PM2.5爆表等大气污染问题,让社会达成了对禁令的共识。随着政府对环保的重视与“禁燃令”的落实,我们的环境发生了肉眼可见的变化——空气质量为“优”的天数明显增多;久违的蓝天白云又回来了。
想想看,如果春节期间放开“禁燃令”,那么,春节期间的空气质量必然断崖式下滑。还有人坚信,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二氧化硫具有消毒作用,有利于遏制新冠病毒,其实,这早已被辟谣。事实上,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物质,与新冠病毒配合,攻击我们的呼吸道,更不利于遏制新冠疫情,不利于阳性患者康复。
再者,“禁燃令”是铁拳治理空气污染的组成部分,一旦放开“禁燃令”,或将衍射出环保放松的不良信号;相反,坚守“禁燃令”则可以释放出治理空气污染不动摇的信号。另外,春节期间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不只是污染空气,还有火灾隐患、保洁负担等等。
年味固然重要,但空气环境和身体健康更重要;更何况,燃放烟花爆竹不是唯一的年文化。所以,我们还是坚守“禁燃令”为宜,毕竟,“清爽春节”也是很多人的期待。□黄齐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