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他们的样子
□合肥陈牧
  身为一个记者,我几乎每天都会遇到不同的人。站在2022年的岁末,回望即将过去的一年,那些匆匆而过的他们,都将成为人生过客。但有些人却留了下来,他们的故事在人来人往中起起伏伏,传递出一种清澈的爱,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震撼海天的“刀尖舞蹈”
  记得是今年四月,中国人民海军首部航母主题宣传片出炉,航母向深蓝进发、舰载机升空作战……里面高燃的画面让公众心潮澎湃,我被开头戴着墨镜的那个“黑脸教官”迷住了,辗转找到他采访,想听听他的故事。
  航母是我国战略威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舰载机则是航母作战力量的一把尖刀,舰载飞行被称为“刀尖上的舞蹈”。翻完所有背景资料的我,深吸了一口气,这是一个勇敢者才会从事的工作。
  驾驶时速几百公里、机身长度就有20多米的舰载机,准确降落到只有36米的着舰区,稍有差池,轻则逃逸复飞,重则如一枚导弹砸向航母甲板。甲板上还有舰岛、工作站等,一旦偏移后果更是很难设想。这远比我想象的还要危险。
  他回忆起第一次跟随航母在深海飞行的那段经历:远离城市光源在夜晚深海“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中,需要一步步克服内心不自觉的恐惧,依靠着长年累月的训练和肌肉的记忆,去完成一次又一次精准的着舰。
  其实他的飞行经历堪称模范标杆。17岁从六安舒城考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20多年来,他的飞行时间至今已经累计达到上千小时,先后参加了歼-15舰载战斗机实弹打靶、航母编队出岛链实战化训练、南海大阅兵等重大任务,见证了中国航母形成战斗力的关键时刻,还领命组建训练团带出了一支队伍。
  刚领命组建训练团的时候,他就把刚到驻地的妻儿送回去了。我以为那会是个抒情的问题,他却说以前部队有家属区会设置在营区里,飞机起飞了,家里就能听到嗡嗡的声音,突然声音没了,家属们的心一下子就会揪起。这份回答却听得我眼睛发酸,半天说不出话来。
  强军之路并不一番风顺。2016年,他的一名战友在训练时突发故障,为尽可能保全战机,错失最佳跳伞时机,牺牲时年仅29岁。当回忆起这一幕,铁血男儿的他终忍不住流下了眼泪。沿着英雄的足迹,他必须前行,因为人民海军驶向深蓝目标伟大,始终在前。
  时隔数月,当我无意点开一条舰载机恢弘起降的视频,内心翻腾起来,又想起了他。那气势如虹的飞行,也许他们的父母未曾看过,他们的妻儿未曾看过,他们的亲朋也未曾看过。因为这震撼海天的“刀尖舞蹈”,只为奉献给祖国。他叫王勇,工作在“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的航母甲板上,海军航空大学某基地飞行教官。
  穿越岁月的“喂鱼故事”
  这样大开大合的人物故事,其实我并不常遇到,遇到更多的是平凡的人和平凡的事。今年初冬,我去探访一个“喂鱼”的老头,初次相识就招来他的一顿抱怨。
  轮渡上洲的时间是固定的,没赶上首轮轮渡,加上村里的路不熟悉,让那天约定的采访拍摄迟了二十分钟。
  “你们再不来,我不管了,要喂了。”电话里他一通抱怨,那种心疼像是爷爷心疼嗷嗷待哺的孙子,说得我心生惭愧。在过去的十七年里,“喂鱼”就是他每天的工作。一年365天,几乎不歇。六点半,十点,十四点,十六点,是他和它们不变的约定。
  我在资料里读到,江豚被誉为“水中大熊猫”,属濒危物种,目前长江流域野生江豚仅有千余头,于是想去那里探寻这一长江标志性物种的迁地保护之道。
  那天清晨,提着重重的鱼桶,他大步带着我们往前走。这群圆滚滚的江豚迅速向喂食台聚集,翻滚嬉闹,不时跃出水面喷水换气,满是兴奋。“你看,听着我的脚步声,它们已经在等着了。”眼见江豚吃得欢畅,我们初次见面的不快也散去,他的眼里透起了光。确保每条江豚都吃到了,他把空桶在栏杆上敲了三下,江豚仿佛心领神会四散而去。
  上世纪80年代,在长江里跑运输的他经常看到很多江豚在长江戏水,后来一度越来越少了。17年前,从江里上岸,他接手了这项工作。十多年来,不管刮风下雨,他始终在那里。举家欢聚不能走,出趟远门不能去,他的生活被卡在齿轮里,每天只走四步。
  时间加深了这份感情。旁人看江豚长得都一样,可他却认识每一条。早年看到它们被鱼草缠住,他还奋不顾身地跳下去营救,自己湿漉漉地爬上来,回家就发了高烧。步入花甲之年,儿子买了房,让他放弃微薄的津贴去城里住。那怎么不去呢?我问。他冲我摆摆手,“怕别人不熟悉这些‘小伢们’,生病了我要心疼了。”
  他翻开饵料室里一本厚厚的记录本给我看,上面字迹工整地记录着江豚们每天每顿的食量。初冬气温适宜,江豚的状态都不错,揪心的是夏天,江豚容易中暑,他在饵料鱼里塞上药丸,盯着不舒服的那几头吃下去才宽心。
  这些年,保护区已成功繁育7头江豚,迁地保护的江豚数量达到11头,江豚的命运得到了改变。
  今年9月,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启动,这是继2006年、2012年和2017年后的第4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学考察。初步观测结果显示,长江江豚自然种群较之2017年的1012头有所恢复,消息一出让人振奋。
  保护区里的专家们说,随着江豚数量的变多,长江的环境好了,就能为子孙后代留住更多“微笑天使”……听到这些,他笑了,脸上堆出厚厚的皱纹。
  风从长江来,这穿越岁月的庸常的“喂鱼故事”,仿佛在那一刻,也泛起了动人涟漪。他叫张八斤,17年坚持守护,铜陵淡水豚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江豚饲养员。
  轻伤不下火线的坚守
  转头来到年尾,国家发布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以来,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人们如何好得更快,医院如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成为媒体报道的焦点,我也盯着各种群,随时准备跟进线索。
  近三年来,他所在的安徽一所三甲医疗机构,从未有一刻的缺席和松懈,接到命令便很快迎战。
  拥挤的诊室,减员造成的加大的工作量,以及休息不足导致的免疫力下降,每一条都是仍坚守在岗位的医务人员面临的挑战。他们是医生,也是普通的人。
  那段时间,每当我开车从医院门口路过,口罩后面的呼吸都会变得急促,难以想象他们遇到的难。12月21日凌晨,他的一位急诊内科同事在夜班中出现头晕、胸闷等症状,体温高达39.2℃,自己输注了退烧药,稍微好转的时候,又爬起来继续坐诊,一直在岗位上坚持到次日上午8点。这一幕被病人拍下,传到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媒体的广泛关注。来自各个社会阶层感动关爱的声音不绝于耳,作为“前线”中的一员,他也备受鼓舞。
  能等身体状况好点再来上班吗?恐怕是难的。急诊内科的重症监护病区(EICU),收治的是病情危重的急诊病人,是医院划定的阳性重症患者集中救治病区之一,也是他所在的病区。“重症监护不能没有医生。我们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只要吃药后高烧能退下来,我们就不休息。”他沙哑着声音,回应着上级的关切。
  身为一名EICU医生,他需要在极短的时间里,向文化程度不同的家属说明一个医疗决策的必要性,可能的风险支出,知易行难。
  也正是那天,一个病人家属,看他发烧脸色不对劲、声音嘶哑到说不出话,当时就回了一句话“医生,感谢的话我都不知道怎么说了,看到你们这样心里真的难受,我不想让你说任何话了,我妈在这里什么样的结果和治疗都听你的,啥也不说了。”然后含着热泪,转头就走。这一刻,他说没什么比家属的信任,更能赋予他们不放弃的信念。
  这些天来,他身体不适仍坚持工作,心态却非常乐观。而我们能做的,只是在手机里发一两句问候,请坚守岗位的他们多保重身体。12月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更名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并将于2023年1月8日起对其实施“乙类乙管”。他们也将迎来疫情防控的新阶段。
  日光斜射的长窗下,照着穿梭忙碌的背影,拉长着一群人的身影。也许是希波克拉底誓言下的回响仍在耳畔,也许是把生命从悬崖上拉回来的成就感,也许是那份赤诚的信任,让他们选择全力以赴,这份“轻伤不下火线”的承诺,情系的却是每一个都会面对病痛的你我。他叫左和平,一位把“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写在心里的医生。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的样子在我的脑海里模糊又清晰,心有一刻在颤抖——是血肉之躯,有着凡人的喜怒哀乐,可在每个艰难时刻出现的时候,却选择剔除休戚相关的痛苦,投入全部身心,扪心自问,过自己的关卡。
  那是一份多么清澈的爱,让赤胆忠诚、无私奉献、淬火弥坚这些词汇有了具体的样子。那份爱无怨无悔,只为奉献给他们深爱的祖国、家园和人民,映照出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