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炮包装像糖果,孩子误咬被炸伤。日前,众多媒体报道了湖南益阳一位家长质疑摔炮包装的新闻。其实,孩子误咬摔炮被炸不止这一次,连日来已有多地出现类似的意外事件。(1月7日环球网)
所谓摔炮,指的是无需点燃、随地一摔即可发出清脆“噼啪”声的鞭炮。尽管无烟无气味无火花,但摔炮仍属于高危险性烟花爆竹产品,遇撞击或挤压极易爆炸,使用不当同样会引发安全事故。随着春节临近,许多电商平台上都有摔炮出售,而摔炮的受众多是孩子,安全风险不得不加以重视。
最初的摔炮,包装比较简单,外形似“蝌蚪”。随着包装材质的迭代和流行元素的多样化,如今的摔炮外包装五彩缤纷,有的就很像糖果,对于没有辨识力的小孩子而言,容易造成误导,一旦误将其放进嘴里,后果不堪设想。
这种危险的“混搭”,已然突破公众对事物的分类和认知,触碰了公序良俗的底线。即便如厂家回应所言,摔炮若要改变外观形态,背后涉及比较复杂的流程调整,那么可否改进包装的材质,尽量将之与普通糖果区分开来,从源头上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尤其是今年“禁燃令”在一些地方有所放宽,认真应对安全问题、打消社会顾虑也格外重要。
如今很多商家脑洞大开,追求产品设计创新,目的是增加产品的吸引力,从而扩大销量和市场占有率,但在追求创新的同时,也要坚守道德
和安全的底线,把注意力更多摆在产品质量上。只有这样,才能够行
稳致远。
纵观市面上的摔炮,大多数尽到安全提示义务,比如注明“年龄限制”“需有大
人监护”“不得放进嘴里”等内容。但
这不代表消费者因此受到人身、
财产安全方面的损害时,生产商、
经营者可以免责。
频频曝光的儿童误咬摔炮事件,背后也有大人看管不到位的因素。年
关将近,广大家长要绷紧安全弦,不
仅履行好监护责
任,还要保持基本
的判断力,做好对
孩子的安全教育,
让其充分了解潜
在的安全隐患,
切勿因一时疏忽,
为商家猎奇营销买了单。
孔德淇/文
沈海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