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4版
发布日期:
【2023年】
力争新增5家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
  关键词:创新驱动
  新建10个“五大行动”实验区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新建10个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实验区。
  我省将推进公办幼儿园新建改扩建,提高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健全“双减”长效机制。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后首次新学考工作。开展与全国知名高校合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深化校企“双元”育人。一校一策推进“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推动高峰学科提质扩容,持续推进高校学科专业结构优化调整,建立教育、产业、科研相衔接的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机制。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促进特殊教育普惠发展,推动终身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强基兴师计划。
  关键词:科技创新力
  争新增5家以上全国重点实验室
  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3年,安徽将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栽树工程”,推进合肥先进光源、空地一体量子精密测量实验设施、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等大科学装置建设,争创新的国家实验室(基地),力争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5家以上。
  安徽将坚持以基础研究引领应用研究,以应用研究倒逼基础研究,实施重大基础研究项目100项。推动百家知名高校院所企业在皖设立研发机构。瞄准新兴产业需求,统筹建设产业研究院20家。推动全省域科技力量优化布局,启动全省应用场景一体化大市场建设,支持各市发展各具特色的产业创新平台。
  关键词:科技体制创新
  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和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行动。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赋权改革,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推动合肥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通过建设“科大硅谷”,发挥中国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合工大等高校院所作用,联合国内特别是长三角高校科研院所,集聚全球科技创新要素。通过办好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突出实践性、实战性、实效性特色办学理念,培养复合型科技产业组织人才,为走好“科创+产业”路子提供支撑。通过建设羚羊工业互联网等平台,强化要素汇聚耦合,推动科技、产业、资本直通。通过“科大硅谷”、中国科大科技商学院、羚羊工业互联网相互赋能,推动科研机构、高校院所、大科学装置与企业、资本的协同创新,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与新兴产业聚集地融合发展的生态系统。
  关键词:农业农村现代化
  新建数字农业工厂100个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省将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坚持多种粮、种好粮,聚焦提高粮食作物单产水平,实施新一轮粮食产能提升行动,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亿亩以上、产量820亿斤以上。大豆、油菜种植面积只增不减。抓好化肥、农药等农资保供稳价。扩大多元化食物供给,积极发展林下经济,新增稻渔综合种养面积80万亩,新增设施蔬菜播种面积21万亩以上。
  我省将推动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取得更大进展。持续抓好种质资源保护库建设。提升科技特派员行政村“一对一”服务成效。推动数字乡村智慧农业暨农业产业互联网试点,新建数字农业工厂100个。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410万亩。开展农业精耕细作改革,新增“小田变大田”改造513万亩、“大托管”服务300万亩。加快农田水利“最后一米”建设,新建和改造农田机井1.5万眼。加快农机补短板项目研发,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提高到84%。
  新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2万名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省将突出产业支撑、改革赋能,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十大绿色食品产业全产业链发展,高标准建设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加快贯通县乡村电子商务体系和快递物流体系。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三变”改革的村占比达83%,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18%。实施科技下乡、能人返乡、青年留乡、企业兴乡“四乡工程”,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培育乡村产业带头人2万名、高素质农民3万人。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和治理,提高基础设施完备度、公共服务便利度、人居环境舒适度。
  我省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强化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落实,分层分类帮扶农村低收入群体,健全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促进脱贫劳动力稳岗就业,坚决防止出现整村整乡返贫现象。
  关键词:新兴产业
  装备制造业营收向万亿元冲刺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省将推动优势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实施重大新兴产业基地新一轮三年规划,推进一批重大工程和专项。进一步完善十大新兴产业工作推进机制,强化产业组织功能,促进各产业集群在各市间的产业链协同,引导市县做大主导产业集群、完善产业生态。提升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产业在软件、材料、设备等环节自主可控能力,突出“芯”“车”联动推进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全产业生态建设,聚焦光伏突破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向万亿元冲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产业突破5000亿元。
  我省将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基金等支持力度,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卡位入链”,形成更多独门绝技。做大创新型中小企业“塔基”,做强国家级小巨人企业“塔尖”,让专精特新企业成为安徽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坚实支撑,成为龙头企业成长壮大的深厚土壤。
  关键词:三产“锻长补短”
  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0家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省将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等服务业,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100家。推进软件“一市一园”和大数据产业园建设,新培育省级大数据企业500家以上。支持“制造+服务”模式创新,分行业推广典型案例,形成更多数字化管理、平台化设计、网络化协同等新模式新业态,培育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60家,认定“两业融合”试点单位30家。
  我省将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3万家以上制造业企业数字化应用和改造。做大做强数字产业集群,“中国声谷”入园企业超2100家、营业收入超3000亿元。做优工业互联网平台服务体系,加强对知名大平台和细分领域龙头平台的引进合作,新增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10家。支持中小企业用平台,实现7000家以上企业与云资源深度对接,推广应用数字化软件服务包3万个以上。
  新建10个货运多式联运示范工程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省将推进流通体系建设和现代物流产业发展。用足用好独特区位、交通优势,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更好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支持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建设,完善合肥陆港型、芜湖港口型、蚌埠生产服务型等国家物流枢纽功能,支持芜湖马鞍山打造江海联运中心。新建10个货运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完成低空空域管理改革试点,培育低空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供应链物流。加大物流企业引进培育力度,发展一批大型物流企业集团、A级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物联网,建设一批智慧物流产业园。
  关键词:市场化改革
  推进港航、煤电、粮食等资源整合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省将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实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专项行动,持续推进从管企业向管资本转变。发挥省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平台作用,加大新基建、新兴产业等领域布局。推进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撬动社会资本做大做强投资基金集群。推动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和整合重组,支持省属企业与国内国际一流企业合资合作,推进港航、煤电、粮食等资源整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
  关键词:城镇化
  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省将开展城市功能品质活力提升行动。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增强城市对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集聚能力和发展活力。以产业升级为重点,推动各地发挥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找准发展定位,支持每个县(市、区)打造1个以上特色产业品牌园区。
  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完善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提升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城市更新行动,构建高品质的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以市场机制实施全生命周期片区更新开发,探索国企、民企等各类企业协同发展模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城市设计、建设和运营。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强化项目统筹集成,系统谋划产业、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规范利用REITs、PPP等模式开展建设,着力打造功能完备、品质优越、特色鲜明、富有活力、宜居宜业、带动乡村的现代化城市。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徐琪琪叶晓余康生刘旸张楠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