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2023年】
“万企百团出海”,更大力度抢订单
  关键词: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与沪苏浙产业链深度嵌入融合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省将深化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用好产业链供应链跨区域协调机制,提质升级省际产业合作园区,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推动与沪苏浙产业链深度嵌入融合。协同推进G60科创走廊建设,依托科技创新共同体实施一批联合攻关项目。持续推进省际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连接东中部的交通枢纽功能。积极引进高品质教育、医疗等资源,加快建设重点面向沪苏浙的康养基地。促进各区域各领域与沪苏浙建立紧密型、互补型合作关系,深化皖北地区与沪苏浙城市间结对合作帮扶。抓好三省一市重点事项落实,办好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轮值年系列活动。
  我省将提升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推进合肥都市圈提质升级,加快合六经济走廊、合淮产业走廊建设,启动建设合六(金安)市际合作园区。推动皖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加快突破、引领经济社会全面加快发展,支持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引导推动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参与皖北绿色食品、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等7条千亿级产业链建设;突出产城融合、项目支撑,支持皖北中心城市能级提升和县城建设,促进江淮运河在皖北更好发挥综合效益。发挥长江沿岸城市区位、交通、生态等优势,增强产业人口集聚能力,推进组团式发展,整体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支持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加大生态型、适应性、特色化产业布局,推动六安市与上海市对口合作取得更大成效。高品质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整体联动推进生态型、国际化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集聚文化创意、研学旅居、商务会奖、生态康养等新业态,塑造“烟雨徽州”文化映象,感召更多年轻人汇聚创业。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
  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率达80%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省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我省将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发布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建立健全全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开展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资源利用效率提升行动,实施重点行业企业减煤重大工程。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推行单位能耗产出效益评价。深入实施能源综合改革试点。推进风光装机倍增工程,加快氢能“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新增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400万千瓦以上。提高省外绿电受进规模,新增支撑性电源装机156万千瓦。
  同时,我省将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消除重污染天气攻坚行动,推进臭氧污染防治、柴油货车污染治理,基本完成钢铁行业超低排放改造。建立江淮运河水质保障机制,实施淮河流域水质提升行动。加快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县城建成区黑臭水体消除比率达80%。推进合肥、马鞍山、铜陵国家级“无废城市”建设。持续抓好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等反馈问题整改,完善省级生态环保督察制度。
  此外,我省还将加强生态屏障建设。编制实施美丽安徽建设规划纲要。推进长江流域水生态保护修复、新一轮巢湖综合治理,高质量推进新安江-千岛湖生态保护补偿试验区建设。支持黄山市创建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推进“四廊两屏”建设,完成人工造林25万亩。
  关键词:开放型经济
  实施万企百团出海行动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省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利用外资是更高水平开放的关键抓手。创新利用外资模式,发挥境内外商协会、国际化产业基金等作用,用好长三角外资企业资源,加大与境外世界500强、行业龙头、隐形冠军等企业对接力度,提高外资招引精度和效率。以制造业利用外资为重点,围绕强链延链补链,全面梳理十大新兴产业外资招引重点领域和目标企业清单,精准引进一批外资项目。支持在皖外资企业再投资。营造吸引外资良好环境,全面推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为在皖从事投资、创业、科研、经贸等活动的境外人员提供工作生活的更大便利。
  我省将提升外贸规模质量。实施外贸主体培育壮大工程,新增进出口实绩企业1000家以上。实施万企百团出海行动,更大力度抢订单拓市场,加强“一带一路”、RCEP等新兴市场开拓。高效运行外贸综合服务平台,更好整合外贸资源,提升外贸服务质量和效率。拓展提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构建中高端消费品保税展示交易、新型易货贸易等平台。壮大外贸新业态新模式,建设使用海外仓350个以上,跨境电商交易额增长30%以上。
  关键词:惠民生暖民心
  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7.7万套
  我省将多举措稳定扩大就业。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强化稳增长与稳就业良性互动。把促进青年人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更加突出位置,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和增加优质岗位供给更好结合。加强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帮扶,推进充分就业社区建设,构建“三公里”就业圈。支持灵活就业,加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
  在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方面,我省将健全基本养老保险筹资和待遇调整机制,推进基本医保省级统筹,完善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促进商业医疗保险发展。提升“一老一小”服务水平,启动失能老年人帮扶行动,新增托位7.5万个。新增保障性租赁住房11.3万套,新开工棚户区改造17.7万套,改造老旧小区1000个以上。加强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适时启动价格补贴联动机制。深入实施“善行安徽”行动,做好红十字等工作,保障妇女、儿童、老人、残疾人合法权益。持续开展根治欠薪专项行动。强化低收入人口救助帮扶,加大低保对象、特困人员等救助力度,兜住兜牢基本民生底线。
  精心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省将加强优质高效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开展合作办医,加快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开展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省级试点,规范发展民营医院。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力度。促进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推动疾控体系改革。持续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精心实施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加强药物和疫苗研发应用,扩容升级医疗资源,提升救治能力,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实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专项行动,推进中医药跨学科科技攻关取得突破,促进新安医学传承创新发展,支持亳州打造世界中医药之都,成为中医药进入国际市场的“桥头堡”。
  加快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
  我省将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提质升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重点文艺项目、戏剧创作孵化计划。加快安徽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建设。繁荣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哲学社会科学,做好参事文史、档案方志等工作。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打造众多“小且美”、业态多元新型文化空间。启动建设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安徽省域中心,发展壮大数字音乐、数字出版、视频直播产业基地。实施竞技体育突破行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基本实现居住小区和行政村健身设施全覆盖。动态实施10项暖民心行动,健全项目建设跟踪调度机制,持续提升工程质效,持续提升群众有感度、满意度。
  关键词:安全体系建设
  推进房地产项目逾期交房专项治理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省将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促进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在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方面,我省将推进房地产开发项目逾期交房专项治理,加强商品房预售资金、交付质量、物业管理等监管,全力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启动建设“安徽金融大脑”,建立金融稳定保障体系,开展支持地方中小银行加快处置不良贷款试点。强化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禁止各种变相举债行为,分类推进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防范地方国有企事业单位“平台化”。
  在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方面,我省将开展安全生产“三个狠抓”专项行动,加大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推动城市生命线产业在全国市场加快布局,加速形成产业集群。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提升农贸市场、学校食堂等重点场所监管水平。建设自然灾害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加强战略和应急物资储备。
  在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方面,我省将纵深推进法治安徽、平安安徽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持续推进乡镇街道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强化社会治安整体防控,推进扫黑除恶常态化,坚决防范和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推深做实信访“四加”工作机制,常态化开展“解民忧清积案助基层”信访帮扶工作。深化民族团结、宗教和睦。进一步做好援藏援疆工作。更好发挥群团组织、社会组织作用,拓展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共建共治共享幸福美好家园。
  同时,我省将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加强军地资源要素共享,加强国防动员、全民国防教育、双拥共建、兵役征集、后备力量建设等工作,强化退役军人服务保障,让军政军民团结之树根深叶茂。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项磊徐琪琪叶晓余康生刘旸张楠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