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日前采访了解到,在全国率先完成长江干流及重要水域全面禁捕后,马鞍山市推进实施改革建队、业务兴队、科技强队等6大机制,不断探索完善长江禁捕执法规范化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长江马鞍山段渔业资源恢复明显,鱼类规模、资源密度分别是禁渔前的1.5倍和2倍,特别是江豚等稀有鱼种频现马鞍山江段。近日,马鞍山市“长江禁捕执法规范化体系建设项目”成功上榜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在纵向上,马鞍山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贯通禁捕退捕体系,做到层层压实责任、层层有人负责。在横向上,加强部门联动,建立健全农业农村、公安、市场监管、海事等多部门协同作战机制,实行非法捕捞、非法运输、非法销售全链条打击。
在上下游交界水域,马鞍山与南京共建苏皖交界水域守护党建联盟,与芜湖、滁州开展了交界水域联合执法行动,常态化开展跨界交叉巡、镇村融合巡、视频网上巡,形成了区域间执法强大合力。
据统计,2021年3月以来,全市实行“7×24小时”值班值守,共出动执法人员24485人次、开展水上巡航95031公里,办理涉渔行政处罚案件393件(其中非法垂钓354件),移送公安机关67件,清理取缔涉渔“三无”船舶101艘,清理违规网具757张。
近年来,马鞍山实施渔政信息化“扩面提标”。在率先完成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视频监控全覆盖的基础上,开展渔政信息化“扩面提标”工程。目前,全市首期已完成建设,新增高清光电18个,第二期正在推进。同时,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建立渔政信息、船艇维修、无人机执法等技术应用攻关小组,与信息化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开发提前预警等功能。目前,已利用信息化手段发现查处违法犯罪案件49件。强化装备建设。市本级斥资850万元新建渔政执法趸船1艘,预计6月可投入使用。购置夜视仪4台、执法箱8个,并为每名执法人员配备了执法终端。
马鞍山率先推行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规范农业行政执法处理流程,制定细化“三项制度”规定,制定各类执法规范制度42项,确保行政执法过程实体和程序公正。
此外,注重强化内部管理,出台执法人员管理、考核、问责等制度,严格执法用车、船艇加油等执法装备管理制度落实。加强案件审核,实施“双法律顾问制”(局法律顾问、执法支队法律顾问),所有案件结案前均由法律顾问审核,并出具法律意见书,保持办案零投诉、零复议、零诉讼。
马鞍山实施“捕转养”项目,目前已达2.37万亩,其中300亩以上连片规模基地11个,达8959亩;转产退捕渔民405户1210人,占全市应转产就业退捕渔民人数的24.3%,占“4050”人员近60%。持续完善“1+2”结对帮扶渔民机制,2022年户均上门联系帮扶3.6次,解决各类问题4527项,创设帮扶驿站12个。确保退捕渔民“四有一畅”。养老、医疗、住房、就业保障均达100%。
据介绍,马鞍山长江禁捕执法规范化体系为实现“人民保护长江、长江造福人民”,“再现一江碧水向东流的盛景”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先进经验。
李淼蔡昳潾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汪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