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不少小朋友都收到了来自亲朋、长辈的压岁钱,但是——“这是妈妈的钱和别人换来的,不是你的钱”“你还太小,不能花压岁钱,我们先替你存着”……家长这样说,到底对不对?(1月30日《北京晚报》)
孩子的压岁钱归谁所有?这原本就不是一个问题。在曾经的年代,压岁钱不仅少得可怜,而且被父母使用也天经地义。正如报道中的观点:“这是妈妈的钱和别人换来的,不是你的钱”。的确如此,压岁钱虽是给孩子的,但确实有交换的前提。
但是,这样简单而纯朴的推论并非就是正确的。压岁钱虽确有交换的因素存在,但无法改变其赠与合同的性质。我国《民法典》规定,赠与合同是赠与人将自己的财产无偿给予受赠人,受赠人表示接受赠与的合同。因此,“给孩子压岁钱在法律上属于赠与行为,孩子或者其监护人表示接受、钱款发生转移之时,压岁钱的所有权就归属于孩子所有。”也就是说,家长给对方孩子压岁钱是另一个独立的赠与行为,并不存在压岁钱之间的交换和折抵,所以,家长给对方孩子压岁钱的行为并不影响压岁钱的归属。
家长不能“没收”孩子压岁钱,那么孩子是否就可以任性支配压岁钱了呢?《民法典》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也就是说,已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可以购买一些文具、玩具、食品等,进行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但如果购买大件用品或者大额游戏充值、打赏等行为则仍需经过父母的同意或者追认。所以,压岁钱虽归属于孩子,但却并非可以任性支配。
压岁钱归谁支配,其实是个好问题。这表明人们的法律意识在提高,尤其是新生代,他们不认同传统的认知,而是乐于从法律角度探索相关问题。这是普法的成效,也是推动人们进一步学法、知法的动力。另外,压岁钱图的是吉利,不宜盲目攀比。从法律的角度来说,为了避免给其他家庭造成更多的法律纠纷,压岁钱也不宜过多。
关育兵/文陶小莫/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