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红红的火塘
  □六安王琛琛
  “在那遥远的小山村,小呀小山村,有我那亲爱的妈妈……”红红的火苗驱赶了冬夜的清寒,我和妹妹围着火塘边跳边唱。这个冬天,一刷抖音就看见了满屏的冬日围炉,越发勾起我多年前在外婆家冬日取暖的美好回忆。
  外婆家在大别山脉一个叫“嵩寮岩”的地方,那里辛劳的人们在秋天就从山上挖回一坨坨的枯根疙瘩,一堆堆的晾晒在稻场上。上世纪八十年代缺电少煤的日子,一个山村人家冬天的照明、做饭、烧水、取暖,就全指望它们了。
  小山村里家家都是茅屋泥土地,冬天一到,随意在堂屋地面上掏一个土坑,用几块土坯围一下,再从房梁上垂下一根麻绳,铁钩一拴,铁锅一挂。那些晒得焦干的枯木疙瘩堆放在土坑里,点燃一把稻草,一阵浓烟几声咳嗽后,热乎乎的火苗就旺起来了。土坑火塘是安徽大别山区特有的生活方式,金寨吊锅就是从此演变而来的饮食文化。
  打从立冬开始,我就翘首盼望着回到山里的外婆家。每当炊烟缭绕,红红火苗冉冉升起,空气中弥漫着幸福的味道。早晨起来煮一锅红芋粥,把铁锅盛上水煮沸,再倒上芋头丁和大米,煮成黏稠的咕咕冒着泡的红芋粥,让糯糯的米粒和香甜的芋头在舌尖上翻滚,这样的早餐我能喝上两大碗。下午的时候外婆会在火塘灰里埋上板栗、花生、扁豆籽、包着皮的老玉米,偶尔还会烤上一罐麦芽糖块。那会儿,农村的生活物资匮乏,这些稀罕的吃食都是我回乡下,外婆才舍得拿出来的。所以我的小表妹,一天到晚都腻着我围着火塘打转。我们很调皮,会把脚伸到火塘边缘的石头上,让火塘中柴火的温度透过鞋底传到脚心,故意让千层底的老棉鞋冒烟散发出焦臭味道。大人们叫骂着傻丫头们,拿起扫帚追赶着我们,跑着跑着身上自然而然地跟着暖和起来。我们会烤粉丝,烤腊肉,烤年糕,烤橘子,从一个又一个寒冷的早晨到无聊的晚上,烤得脸上通红,嘴巴起泡,烤熟了家里一切可以烤的食物,烤得裤子满是小洞。
  那时候山村里没有通电,更没有电视机或者收音机这样的娱乐项目,对于我们来说火塘就是一家人娱乐的地方。白天能在烤火的时候听大人们天南地北胡侃,趴在爸爸怀里听故事,听妹妹如百灵鸟般的歌唱……山区的宁静夜晚,老水牛反刍的声音、大黄狗磨牙的声音、小老鼠窸窣的爬梁声、火塘噼里啪啦的燃爆声,形成了一首美妙的山村小夜曲。在那个寒冷的冬天,火塘的火一直烧得旺旺的,温暖着我在外婆家的美好时光。
  时光荏苒,小山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舅舅家早就住上了干净整洁的二层小楼房,就连屋外的稻场都是用混凝土浇筑而成。那些斑驳的老屋,黝黑的屋梁,煮得浓浓的粥、烤得焦黄的玉米、烧得软糯的红芋……只能封存在遥远的记忆里。时代变迁,我的小表妹们都在奔波在各自的城市,为生活而四处打拼,虽然告别了红红的火塘,我们这一代孩子却都赶上了红红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