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5版
发布日期:
忆游滑铁卢古战场
  □合肥靳贞来
  最近读了德国作家埃米尔·路德维希的《拿破仑传》,心中百感交集。应该说,拿破仑的一生,都在书写着磅礴、恢弘和大气。这位曾在欧洲剑锋所指、所向披靡的人物,这个曾令欧洲大地颤动的战神,留给后世太多的谜团,太多的传奇。不禁回忆起多年前我去欧洲考察,顺道参观滑铁卢古战场的经历,感慨良多,现一并分享。
  “滑铁卢”是英文Waterloo的中文译名,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以南18公里滑铁卢小镇附近,其字面意思即水中树林。正是在这片土地上,1815年6月18日,以拿破仑·波拿巴为统帅的法国军队和以英国人威灵顿公爵为统帅的英国、荷兰、比利时、普鲁士的反法联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大决战。双方共投入兵力14万多人,战局几经反复,厮杀异常激烈,双方共阵亡5万多人,田野一片血红。这场决战持续了大约12个小时,最后拿破仑遭遇惨败,以退位结束其政治生涯。自此“滑铁卢”一词响彻世界,成为“从巅峰由盛而衰的转折性失败”或“导致衰败的关键性事件”的代名词。
  滑铁卢古战场上,最著名的标志是狮子山。它是一座人造圆锥形小山,名为狮子之丘(ButteduLion)。丘顶屹立着一头铁铸雄狮,长4.5米,高4.45米,重28吨,相传是用当年遗留在战场上的枪炮铸成的。雄狮右前爪踩着一只象征世界的圆球,两眼紧盯着法兰西的方向,其意不言自明。
  当时比利时被荷兰统治。荷兰奥兰治王子(后来的威廉二世),作为反法联军主帅威灵顿的副官,率领荷兰军队参战。混战中,奥兰治王子身先士卒,肩部被法军子弹击中。为表彰儿子在战场上的英勇行为,荷兰国王威廉一世下令,在其子受伤的地方建造这座狮子山,并纪念滑铁卢战役中双方阵亡士兵。狮子山于1820年修建,1826年完工。由于当时没有推土机,据说40米高的小山是当地妇女用背篓从两公里外的地方背土垒成的。
  狮子山下的滑铁卢纪念馆是一座白色圆形建筑,里面环形墙壁上饰有一幅滑铁卢战役全景画,是法国海军画家路易·杜默兰1912年完成的杰作。这幅环形油画长110米,高12米,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当年鏖战的壮烈场面。
  纪念馆对面,有一座小电影院,整年只循环放映一部电影——《滑铁卢战役》。纪念馆旁边,一尊拿破仑铜像傲然挺立在高高的圆柱形基座上。雕像身高1米多,加上基座也就3米多,这或许是拿破仑室外雕像中最小的一尊。这位一向高傲自大的法国皇帝,身着戎装,身体略微侧斜,两臂交叉抱胸,头颅高昂傲视前方,俨然一副目空一切的胜利者姿态。
  指挥战斗的英国威灵顿公爵当年所在的指挥部就设在滑铁卢镇上,那是一座两层的小楼,现在叫威灵顿纪念馆。奇怪的是,游客对于这位得胜的将军似乎并不感兴趣,去他纪念馆的人实在是少得可怜,着实耐人寻味。
  我们先是参观了滑铁卢纪念馆,仰视拿破仑雕像,再一口气爬完狮子山那226级台阶。站在丘顶凭栏远眺,气喘吁吁之际微风拂面,有一种畅快淋漓的感觉;极目眺望,当年千军万马鏖战的战场尽收眼底,顿觉心旷神怡;双手举向空中,微闭双目,枪炮声、人喊声、马嘶声,一阵接一阵回响耳畔……
  参观滑铁卢古战场虽是多年前的事了,但任凭时光流逝也难以抹去脑海里的深刻记忆,于是乘兴赋诗《忆游滑铁卢古战场》:
  狮傲斜阳丘顶伫,西风战地依稀语。檄传敢教陆门开,马掣能驰波浪阻。不计天时是或非,难消士气泥和炬。雄关堕坠魄犹存,远眺茫原犹痛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