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国内多所高校宣布向校友和部分社会人士开放校园,部分高校也发文允许家长和校外人员入内。与此同时,四川成都和浙江宁波等地的教育部门,也先后表态将逐步推动高校恢复面向社会开放体育场馆设施。(2月22日《工人日报》)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政策的持续优化,高校体育场地何时对外开放成为备受关注的话题。目前,已经有一些高校先行先试,但更多高校并未开放,或采取较为严格的审批措施。缘于此,社会各方不断呼吁高校体育场地应高效利用起来,以缓解全民健身场地资源不足的困局。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不少高校开放体育场地的动力不足。背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第一,高校若是开放体育场地,难免会出现教学与开放时间冲突的问题。第二,高校体育设施开放容易,但如何管理?第三,学生安全如何保障?
高校有高校的顾虑,这可以理解。但从顶层设计来看,开放似乎是大趋势。去年,国办印发的《关于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要优化资源布局,扩大服务供给,有效缓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场馆资源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在很多专业人士看来,高校体育场地的资源是必须“盘活”的,这样才能更好地缓解人民群众健身需求与场地不足之间的矛盾。
出现问题,就要着力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裹足不前。对高校与相关部门而言,还是应该及时探索解决方案、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方面,或许可以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运营公司,委托其对高校体育场地进行管理。对第三方团队来说,可以在非教学时段推出有偿服务,但应有一个规范的收费标准,且应充分征求民意。此外,对第三方团队而言,在资金监管、市场定价、运营水准等方面,也应保持足够的透明度,进行合理的风险管控。把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办,才能真正解决高校体育场地开放可能带来的种种问题。
总之,高校体育场地要“放开”更要“放好”,那专业化的运营就不可或缺。眼下对高校来说,的确应该认真考虑一下如何更好地开放体育场地的问题了。□龙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