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目前市场上投放的共享单车成本在200元~3000元/辆,在投放后还需要对单车进行保管、维护、调度(部分用户乱停乱放),每年还有折旧成本。相比多样的成本,单车盈利途径显得有些单一,仅靠骑行、押金和广告收取费用。而随着各企业“免押金”模式的推进、部分城市不允许“上广告”,叠加车辆原材料价格上涨,运维成本提升,导致多家企业始终处于亏损状态,很难实现盈亏平衡。
另外,变相转让或竞拍共享单车运营权,违规增设市场准入条件,限制共享单车企业准入经营的情况也存在。去年,国家发改委发布的23起违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典型案例中,就有15起案例涉及地方政府或有关部门通过高价竞拍、签署排他性协议等方式限制共享单车、电单车市场竞争。
目前,国内共享单车市场基本确立哈啰、美团、青桔“三足鼎立”的格局,但有品牌方告诉记者:“一直在亏,还未盈利。”据央视财经报道,从2018年到2020年,哈啰累计亏损48.41亿元;美团全资收购的摩拜单车累计亏损近50亿元;滴滴财报显示,青桔共享单车2021年仍处于亏损状态。
业内专家表示,当经营出现困局时,企业短期只能选择涨价来维持运营,变相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但专家认为,涨价不是解决亏损的有效手段,企业更应该思考如何提高服务,进行精细化运营。
在成都,当地共享单车近日从以往的30分钟1.5元调整至15分钟1.5元,为何涨幅这么高?资深互联网观察家丁道师认为,这是平台为了鼓励用户不单次使用,而是像充值视频网站会员一样,以长期订阅的方式来使用它的产品与服务,成为长期用户,“把用户价值最大化。”他认为,虽然共享单车发展中存在问题,但在促进社会出行高效运转方面“肯定利大于弊”,因此从顶层设计政府支持层面,交通运输部门要会同各部门更好地统筹支持鼓励共享单车的发展。
丁道师还表示,涨价可以理解,但在涨价的同时能否让产品和服务跟上?“不能像几年前涨了之后,二维码扫不上,车链子、车把坏掉。”这也在告诫运营商,涨价的同时要提升产品服务运营能力,让单车的投放更科学、更合理,对车辆的维护更及时。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章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