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火出圈的“三件套”让合肥学到了什么?
  近年来,社交网络的兴起改变了许多人的出游习惯。无论是传统景点,还是新兴地标,一旦有了“网红”的标签,便会吸引游客来此拍照或拍视频“打卡”。而这一次,轮到合肥“火”了。火出圈的是坐落于合肥天鹅湖南岸,被称为合肥“三件套”的三栋建筑——安徽广电新中心、置地广场A座、安徽担保大厦。在合肥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看来,当偶然的因素与积淀的渴望碰撞在一起,“三件套”就火了。年轻人对网红打卡点的渴望,也倒逼着文旅部门去挖掘城市文旅资源,生产更多景点,打造更多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
  现象 网红打卡地时常“霸榜”
  “打卡”推进了传统的城市漫游,一座座“网红城市”和一个个“网红打卡点”被创造出来,进而改变了人与城市及地方的关系。
  2018年初,社交平台上出现大量关于“洪崖洞夜景”的打卡照片和视频,将原本不温不火的重庆城市空间变成了“五一”小长假仅次于故宫的全国第二热门景点。上海的前滩太古里商业中心还未建好就在网上走红,工地不断有人参观,2021年建成后更是火爆一时。
  这几天,位于合肥市蜀山区天鹅湖南岸的合肥“三件套”打卡点意外走红,从早到晚都有市民拍照打卡。这组打卡点由安徽广电新中心、置地广场A座、安徽担保大厦组成,三座大楼相邻矗立,独特的外形和紧挨着的地理位置,再加上独特的拍摄姿势,漂亮好看的合肥“三件套”就“出片”了。有人称,竟然拍出了魔都“陆家嘴三件套”风范。
  因为年轻人对网红打卡点的“执著”,相关社交媒体上的话题也时常“霸榜”。对上海陆家嘴熟悉的市民发现,今年1月,东泰路花园石桥路附近一个疑似石墩的供电设备登上热搜,金茂大厦、环球金融中心、上海中心大厦三座摩天大楼分别矗立在交叉口的三个方位,往上一坐就能拍出大片,这一设备也意外成了“出片”点位。
   声音 承载着某种情感与记忆
  其实,人们对网红建筑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视觉享受,当成为一种与情感、记忆与叙事相关的情景,能更深刻地建构着区域的发展。
  就拿这次火出圈的合肥“三件套”来说,多所建筑都承载了故事。比如2013年安徽广电新中心完工启用后,创下了当时中国乃至世界数项之最:安徽省最高建筑、中国第一长楼等。另外作为合肥城市地标建筑之一的置地广场,其夜景灯光一直是展现合肥城市形象的对外宣传名片之一。
  而建筑所处的天鹅湖畔,也承载了很多人的记忆。曾在政务区指挥部工作的刘亮文告诉记者,他目睹了二十年来这一片区域是如何一步步从黄土地,变成了合肥现代开放的窗口。包括合肥“三件套”在内的一栋栋商务楼宇,也从他眼前拔地而起。如今,以天鹅湖为坐标原点,包括天鹅湖公园、绿轴公园、合肥大剧院、安徽省博物院,都成为了不容错过的“打卡点”,深深唤起了他的记忆。
  在合肥工业大学建筑工程系教授陈道政看来,这里的地标性建筑之所以受到关注,与其所处的地标性区域也有关系,两者互相成就点缀了城市天际线,之后成为“网红打卡点”,也成为年轻人见仁见智的一种表达。
   分析 走红是偶然与积淀的碰撞
  对于更多打卡合肥“三件套”的年轻人来说,这种与城市相遇的方式,给予了他们参与城市生活的新可能。“看到这个地方火了,我周末跟小姐妹去拍了照片。”大学生小何告诉记者,她把照片上传到社交平台上,引来很多外地朋友的询问。“就好像找到了一个符号化的东西,更好地去介绍我们这座城市了。”在小何看来,通过这种展示,网红打卡地已不再是静止的孤立的景点,而是流动的、交际的、充满个性化与差异化的公共场所。
  合肥“三件套”火出圈,在合肥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俞晓华看来,有着一定的偶然性。她认为,城市需要地标性建筑来彰显存在感,比如广州的“小蛮腰”、上海的东方明珠;市民也需要地标性建筑来作为属地的精神图腾。
  在这方面,合肥建筑相对于其它有明显标志的城市而言,过于普通,缺乏彰显城市形象与气质以及文化底蕴的代表性建筑物。因此,当偶然的因素与积淀的渴望碰撞在一起,“三件套”就火了。
  启示 倒逼城市去挖掘文旅资源
  年轻人对网红打卡的渴望,是溢于言表的。比如,因建筑外观富含山水意蕴以及馆内有旋转楼梯、玻璃栈桥等独具艺术魅力的“打卡”空间,安徽省美术馆在去年刚开馆便成了合肥年轻人社交平台里的“香饽饽”。再比如被称为天鹅湖旁“知识大立方”的合肥市中心图书馆,作为书香合肥的新地标,也很受人们的期待,项目计划年底竣工。
  合肥“三件套”的火爆,也启发了文旅管理部门的主政者们。在他们看来,城市建筑设计要有艺术品位,要有审美与个性,而不仅仅是一幢幢普通的建筑。另外,要有文旅元素的先期融入。把一个个水泥建筑物有“预谋”地变成有温度、有风度、有特点、有文化的城市宣传品。
  合肥“三件套”火出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表达出人们对合肥旅游资源的渴望。俞晓华说,网红打卡地,说到底还是文旅产品。对于合肥而言,文旅资源相对缺乏,年轻人对网红打卡点的渴望,倒逼着政府相关部门去挖掘城市的文旅资源,生产更多的景点。
  近年来,合肥市文旅部门已陆续打造出111个网红打卡地,但大都处于乡村。对于城市,如果没有外形独特的建筑物,也很难赋能文旅元素。“我也呼吁相关设计规划建设部门要加强与文旅的前期合作与策划,让韧性智慧的理念在城市建筑上得到彰显,打造合肥地标性建筑,生产出更多市民喜爱的网红打卡地。”俞晓华说道。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陈牧通讯员詹伟伟席玉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