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各类好的农村政策,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五大振兴’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都离不开人才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素质。我在调研中发现,培育新农人是一项复杂、系统而又长期的工程。”全国两会召开在即,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今年他拟向大会提交关于培育高素质新农人助推乡村振兴的建议。
现状:新农人培育成效不明显
“当前新农人培育的主要对象是农村地区年龄偏大的农民及留守人员,文化水平主要在初中及以下水平,有一定文化和能力的农村新生代严重匮乏。”赵皖平表示,新农人培育当前主要依靠中央财政的支持,从财政项目上看,涉农扶持政策多是产业扶持和技术扶持,社会性保障政策未能及时跟进。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有限,多部门数量不等的扶持资金存在扶持不均衡现象,有的农民得不到政策支持,而有人却能得到重复支持。
赵皖平说,在师资力量方面,当前新农人培育主要依托农校老师以及部分高校教师,专业的师资库还不够健全。在培育课程体系设置上,多以短期集中培训为主,忽视了培训的长期性和持续性。培训时间未根据农民实际劳作需要做出针对性调整。在教材编写上,没有充分考虑培育对象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很多人对课程内容理解有限。不少地方在开展新农人培育中过于追求短期效应,求培育数量不求质量,求形式不求实质,新农人培育成效不明显。
建议:激励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在赵皖平看来,新农人培育构成了乡村人才振兴重要内容,高素质农民是核心力量,是强农兴农的根本。新农人培育的短板影响了乡村人才振兴,需要探索出可行的路径,有效解决新农人培育问题。
他建议,以服务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为导向,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核心,以提升培育质量效能为重点,根据乡村振兴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通过就地培养、吸引提升等方式,分层分类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要培育农业经营管理者,包括龙头企业老板、合作社社长等,也要培育种养能手和社会化服务型新农人,包括农民经纪人、农机手、植保员、防疫员等各类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人才。力求发展壮大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带动乡村人口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促进人才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让农民真正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要结合乡村振兴人才需求实际,依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重点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及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和农业产业精准扶贫培训等4个计划,明确各类型职业农民培育规模。”赵皖平建议,优化培训机制,采取个性化的培育模式,侧重分类培养,着力培养经营型、技能型、创业型农民。对于生产经营型和技术服务型农民,以政府提供支持的半市场化形式,依托农业园区、推广机构或科技项目加以培育,重点培训其农业科技知识、职业技能水平、经营管理能力,培养科技型、推广型、服务型新农人。对具有创新潜力的农民,重点培养其创新理念,切实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针对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同时,他建议健全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优势主导产业。立足不同地区实际,紧抓产业合作,通过龙头企业落户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构建产供销一条龙产业体系,推进产业链延链补链强链。提高政策绩效,制定人才创业、农业发展、税收兑现等一揽子政策,将各类支持政策覆盖到“新农人”、财政支农等产业基金延伸到“新农人”,激励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可适当扩大新农人的培育方向,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文化底蕴深厚的地区,可将新农人的培育与文化振兴相结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式发展。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可以采取更加优厚的激励机制,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健康发展,开展农业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提升行动。
新安晚报安徽网皖新闻记者叶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