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加大对安徽寿县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利用;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安徽贡献;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国政协委员穆可发提出了多项建议,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建言献策。
支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
“安徽省寿县、湖南省凤凰县、山西省代县、河北省蔚县等八省九县(市),承担着保护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的双重任务。”全国政协委员穆可发建议,要支持九县(市)利用历史文化发展旅游业助力乡村振兴。
穆可发在调研中发现,这八省九县(市)都有2000多年的历史,拥有名城、名山、名水、名人和生态湿地等历史文化特色资源,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1处,“比如,安徽寿县楚文化博物馆保存着国家一级文物224件,省级文物3000多件。”但是,穆可发也看到,这些地方的宝贵历史文化资源目前还有不少得不到利用,造成文化产业和乡村振兴发展慢。
为此,穆可发建议,要将九县(市)纳入国家层面给予重大帮扶,同时,要对基础设施、产业拓展等进行重点支持,加大景区道路、防洪、环境整治,并给予水、电、用地、公厕方面的资金支持。
为国家粮食安全多作安徽贡献
安徽是粮食生产大省,全省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1.09亿亩以上,总产量连续6年超过800亿斤,是5个粮食净调出大省之一,每年净调出粮食200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穆可发也看到,近年来安徽加快农业科技装备全领域突破,粮食安全的支撑保障越来越强。2022年,全省粮食播种面积10971.3万亩,克服了历史罕见的高温干旱灾害影响,总产820.02亿斤、创历史新高,居全国第4位,夺得‘十九连丰’。”
安徽如何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多种粮、种好粮,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更大贡献呢?穆可发建议,要大力发展优质专用粮食,推行“按图索粮”和订单式生产,实现“单种、单收、单储、专用”。
另外,穆可发认为,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让农民有钱挣、得实惠。“可以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合作社等粮食规模经营主体,支持大学生、返乡农民工领办、创办家庭农场、合作社。同时,支持新型经营主体牵头开展社会化服务,带动更多的小农户一起发展粮食生产。”
穆可发还认为,要实施科技强农、机械强农,聚焦农民最期盼、最急需的农业科技,加快研究成果转化应用。
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在穆可发看来,加快补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短板,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迫切需要。
“目前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职责不清、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他建议从国家层面加强顶层设计,推动问题解决。穆可发说,目前,生态环境部门负责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利于生态环境部门发挥统一监管职责,也不利于推动农村污水资源化利用、促进改厕与农村污水治理有效衔接。
为此,他建议明确农业农村部门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主管部门,生态环境部门回归统一执法监管职能,从而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责任体系。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刘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