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2版
发布日期:
《他是谁》凭何狂飙
导演鲍成志:“不破不休”打动人
  《狂飙》热度还没下去,张译又带着《他是谁》来了。硬核刑侦剧《他是谁》成了“新剧王”,央视开播就是收视冠军,在灯塔、骨朵、猫眼等数据平台拿下9个榜单冠军,凭一己之力让优酷在苹果商店下载量飙升至视频类榜首。21日,《他是谁》发布海报,宣布该剧豆瓣开分8.2。为什么选择白银案、南大碎尸案等真实案件改编?刑侦剧赛道“卷”起来之后,如何拍出自己的特质?在这个“警察宇宙”中,张译有什么不一样?近日,《他是谁》导演鲍成志接受媒体专访。在他看来,老一辈刑警们“不破不休”的韧劲打动了自己,也能感染观众。
  大尺度、真实感五集拍三个真实案件
  《他是谁》是由CCTV、优酷、万达电视剧出品,丁黑监制,鲍成志执导,吴迪、李芳担任编剧,张译、陈雨锶领衔主演。该剧讲述卫国平(张译饰)从“88连环杀人案”到“医学院碎尸案”,横跨八年重重阻碍和罪犯斗智斗勇的故事。张译“又双叒叕演警察”,和安欣一以贯之的“轴”和热血不同,卫国平的身上有一条很明显的从稚嫩到成熟的成长线。
  半夜跟踪、割喉强奸、杀人碎尸……《他是谁》剧情紧凑,光前五集就出现3个案件,件件是名案。有网友说,“听说是真实案件改编才入坑,没想到被超还原场景吓得不敢晚上看。”
  对于现实案件的改编问题,导演鲍成志表示:“这里面肯定有一些我们搜集的案例作为参考,但整体创作主要还是来自于编剧的创作。我也看到有些观众在猜测这是哪个案子、那个是哪个案子,这可能也是看刑侦剧的乐趣所在,只要观众享受其中就好,如果能让观众因而关注到现实社会发生的事情,那也挺有意义的。”
  剧中还有许多场戏的尺度挑战着观众的忍耐力,比如在满是垃圾的垃圾场翻找尸块、卫国平和徒弟钻进下水道摸找碎尸……隔着屏幕仿佛都能闻到一些味道。网友说,《他是谁》绝对不是“下饭剧”。
  刑侦剧和现实主义结合回归生活的真实感
  把刑侦剧和现实主义结合是《他是谁》的特点和气质。
  譬如剧里使用了“时间标志”来塑造真实感。“时间标志”是一线民警办案时会采用的标记方式,用以记录和回溯案件进展。《他是谁》主创团队将这个细节进行了放大,也能带给观众更深的沉浸感。
  鲍成志告诉记者,垃圾场的拍摄确实令人难忘,用什么方式拍,也斟酌了很久:“我们考虑过使用特效,但是从我的经验来说,实景拍出来的真实感,虚拟拍摄是无法相比的。可能什么都弄得很像,但就是差了‘质地’。所以最后剧组就真的买了六七十车的垃圾堆在那儿。”
  此外,除了张译,剧中配角们的演技同样受到网友们的好评。鲍成志透露,好多戏都是临场碰撞出来的,比如清垃圾厂时入镜的那只鸡:“刚好拍的时候边上有一群,张译老师觉得挺有意思的,专门让道具抓了一只从边上飞过去了。”
  在紧张激烈的剧情中,还不时穿插着一些幽默的桥段,甚至有点“中二”。对此,鲍成志表示,剧中很多警察角色之间很生活化的互动,都挺原生态的。
  “越是压力大的职业,比如警察,总是面对生活的阴暗面,他们越是会找一切机会给自己解压。我们在采访和体验生活过程中接触到的民警,很多都不像我们一般人所认为的就是不苟言笑、眉头紧锁,其实也都是活色生香,比一般人反而要更有趣。”鲍成志说,这也是在还原这份职业的真实感。
  “卫国平”三字内含深意最想展现刑警的“不破不休”
  有人说白银案、南大碎尸案、香港屠夫案之所以多年没有被侦破,是因为当年科学技术的落后,没有案发现场指纹、DNA取证,没有天网系统。《他是谁》呈现了许多上世纪90年代的查案手法,剧中破案虽然没有科技的加持,但却让警察的侦破能力与人物特色更加鲜明起来。
  有网友猜测,张译饰演的卫国平,名字来自白银案的两任负责人:卫(张孝)国(刘海)平。
  白银案的凶手在犯罪现场留下了指纹,这导致在那些年里,所有刑警都觉得罪犯很容易被找到。但谁知等待指纹对验一等就是很多年。案子的第一任经办负责人刘海平因癌症去世,第二任负责人张孝国因心脏病突发去世,第三任、第四任负责人相继调离岗位……他们都曾经为白银案日夜奔走,在20余年的时间里,从青壮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刑警,可每一个“卫国平”都没能忘记寻找真相。
  《他是谁》编剧吴迪和李芳表示:“我们在做这个剧的时候,还有个小小的愿望,就是哪怕有一个青少年观众因为看了这个剧,燃起了立志从警的理想,我们都觉得格外值得。所以我们在创作过程中,最要把握的就是初心。我们恰恰是想写中国的公安民警们,在那个技术、资源都不足的情况下,是如何坚持坚守的。”
  在鲍成志看来,正是一代又一代刑警们的付出感染了观众,“如果这个凶手找不到的话,他的徒弟会继承他的遗志继续去追查这个案件,这种‘不破不休’的韧劲打动我们。”综合潮新闻等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