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明理,读书明智,中华民族自古提倡阅读,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也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能塑造中国人民自信自强的品格。4月23日,第28个世界读书日,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采访了三位读书爱好者,听他们讲述自己的读书故事和心得。
余海:言传身教带着孩子一起读书
余海在安徽省徽商集团工作。2021年,他的家庭获得了安徽省“书香之家”荣誉称号。余海家现在的藏书约有2000本,涵盖美食、文化、地理、自然、儿童教育等领域。“家里的藏书主要是通过孔夫子旧书网选购,周末也会去新华书店,或者去周谷堆旧书摊淘旧书。”月23日中午,余海告诉记者。
余海毕业于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身边的朋友都知道他爱读书、爱藏书。伴随着职业生涯的开展,他对书籍越来越情有独钟,“我职业生涯的开端是广播电视台的导演、记者,以读书来提升思维,增加人生阅历,增长知识见识,能为工作提供更好的便利。”
余海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言传身教,每天晚上跟孩子一起读书,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我通过一些新媒体软件录音录读,做成作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余海还会把这些亲子阅读作品通过微信公众号、APP等进行记录,“记录成我们的亲子书籍,已经坚持两年多了。”
余海觉得读书能沉淀个人的修养。通过读书,个人可以不断与时代对话。通过读书学习,能获得最新的社会热点。“通过有效阅读,我能够跟孩子共振、跟时代同频,为合肥文明城市建设做出我力所能及的贡献。”余海总结道。
张浩: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写心得
张浩在合肥一所高校任教。对他来说,读书是教育工作的需要,是获得最新信息的途径,也是一种休闲生活方式。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张浩在工作、生活中也少不了阅读,他平时读的多是社科、文学、历史、哲学类书籍。在茶余饭后,睡觉前或节假日,他总会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进行阅读,并做笔记,写下读书心得。张浩认为,读书明理,读书明智,“读书也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作为家长,张浩深深明白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莫过于言传身教,他希望能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树立起爱读书的榜样,示范、引导孩子爱上阅读。“我时常想,人生最惬意的生活,莫过于斜倚在和煦的阳光中,捧起一本心爱的书,细细地品读,读书的人生才是最惬意的人生。”张浩说。
袁良龙:体会不同人生并获得启发
39岁的袁良龙是合肥一名工人,“现在我在工厂打工,每天早上起床都会看一会儿书。”月23日中午,袁良龙说。
上小学时,袁良龙便喜爱阅读,阅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初中时,袁良龙买了一本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此后,他便开始经常逛书店、书摊买书。“家里有多少书我也说不清,文学、历史、人文、地理各方面的书都有。”他说,其中最喜欢的还是《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中国古典名著。袁良龙偶尔也会网购一些题材冷门、实体店买不到的书籍,比如讲述苗族神话的《苗族古歌》。
袁良龙正在读的书是美国女作家米切尔所著的《飘》,每天早晨起床,袁良龙都会看一两个章节再去工厂上班。对于袁良龙来说,读名著可以体会到不同人生,从书中人物身上获得启发。读人文、历史可以了解到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灿烂文化。“令我感到欣喜的是,我女儿已经表现出了对读书的兴趣,我希望她能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