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2版
发布日期:
践行“两山”理念,绘就生态文明美丽画卷
  马鞍山市大力实施长江岸线综合整治,薛家洼实现魅力蝶变;通过建设“蕪小園·口袋公园”,芜湖市依托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致力于打造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公园城市”;淮北、蚌埠等皖北城市结合自身特点,实施环境整治工程,生态效益显著……安徽深入践行“两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奋力谱写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
  擦亮“山水”底色
  从非法码头、散乱污企业集聚,到生态环境优美的生态园,近年来,马鞍山市以薛家洼为突破点,大力实施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拆除长江干、支流非法码头158家,清退长江岸线约10公里、滩地1000多亩,改变了城区“滨江不见江、临水不亲水”的旧貌,实现了美丽蝶变。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马鞍山薛家洼生态园,实地察看长江岸线综合整治情况。
  在国家级生态示范县岳西县的最南边,毛畈村紧抓生态系统保护,擦亮山水底色。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毛畈村打破传统耕作模式,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流转耕地129亩,建葡萄园30亩,螃蟹养殖园50亩,火龙果园15亩,生态红米园(羊肚菌园)34亩,并建成800平方米果酒厂一座。2022年实现经营性收入220余万元,解决50户农户的季节性就业问题。“一茶一棚山水间,一村一社春满园”,这句话形象地概括了岳西县响肠镇新浒村的发展模式。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芜湖市蕪小園·迎客园里,市民健身后拿出手机扫描二维码,就能看到自己的运动时长以及消耗的卡路里等信息。“蕪小園”是芜湖市“口袋公园”的统一名称,2022年,芜湖市共新建、改造了50个“蕪小園·口袋公园”。这些口袋公园与周边综合性公园相互补充、互为点缀,是绿地系统和城市风景中“小而精”的重要节点,城市公园布局也由此连点成线、连线成网,形成了多层次、多功能、复合型绿色生态网络。
  黄山市山多林密,村落分散,传统的收运模式难以实现垃圾日产日清。2018年,黄山市在全国率先实施全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PPP项目,采取项目运营市场化、清扫保洁收集网格化、压缩转运密闭化、终端处理无害化、智慧引领精细化、政企工作交叉化的工作措施,搭建了农村清扫保洁全覆盖、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置全覆盖的全链条智慧处理体系,探索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全域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黄山模式”。不仅如此,这项工作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就近就地就业岗位,优化提升了全域旅游环境。
  经济生态效益双提升
  绿金湖是淮北市区最大的湖泊,如今,清澈的湖泊镶嵌于城市中间,是人们游玩、休闲的好去处。以前,这里曾是采煤沉陷区,污水横流,道路、桥梁断裂。对此,淮北市探索“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栽上树”的综合治理模式,截至2021年底,共治理沉陷区面积达21.21万亩,治理率超过50%。
  绿金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是国家重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也是淮北市重要民生工程。绿金湖治理工程完成后,被逐步打造成以城市绿心为主题,集生态修复、资源保护、科学研究、文化创意、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城市中央公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同为皖北城市,蚌埠被誉为“淮河上的明珠”。不过,由于地势较低,淮河进入蚌埠后,来得急去得慢,一遇到洪水,泥沙便在这里堆积沉淀。当地百姓也有这样一句俗语:“小雨小灾,大雨大灾,无雨旱灾。”2021年10月,总投资53.48亿元,全长26公里、治理面积52平方公里的“靓淮河”工程启动。该工程拓宽拓深了淮河主河道,保障洪水在此能顺畅下泄,对切滩产生的弃土就地利用,加固加宽原有堤顶。同时,利用切滩弃土将堤防迎水面护坡调整为缓坡,重塑滩地形态,连通河滩水系,新增水面2600亩、城市绿地1.2万亩,市民可以更好地近水、亲水、戏水、乐水。
  科技助力生态建设
  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上,始终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引擎驱动。
  位于界首市的安徽华铂再生资源科技有限公司以废旧蓄电池的回收、加工为主业。目前该企业废旧铅酸蓄电池年处理能力达120万吨,通过集中处理利用,可有效减少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蓄电池产生的面源污染,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此外,还直接吸纳劳动就业1050人,在全国布局回收网点近千个,带动就业超万人。
  而在铜陵市的万华秸秆综合利用生态产业园,秸秆经过加工“变身”为无醛秸秆生态板。像这样以秸秆作为原料生产的环保生态板材,在强度、弹性等方面,都要优于相似的木质板材。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姚一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