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女娲星座”一期建设工程发布
由44颗雷达卫星和10颗光学卫星组成 其中包括合肥高新区参与建设的16颗雷达遥感卫星
  本报讯 4月26日下午,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空天信息产业峰会在合肥举行。峰会上,业内专家学者、科研院所负责人、企业家、投资人等百余人聚焦空天信息产业,共同探讨产业发展前景与趋势。值得关注的是,“女娲星座”一期建设工程正式发布。
  据悉,“女娲星座”一期工程是由44颗雷达卫星和10颗光学卫星组成,其中包括合肥高新区参与建设的16颗雷达遥感(SAR)卫星。卫星组网后,将对全球任一点平均重访间隔达到小时级,对全国陆地完成全覆盖达到天级,对全球区域完成全覆盖达到月级。其中第一阶段4颗X-SAR卫星也称“航天宏图一号”星座,是采用四星车轮式(Cartwheel)编队构型的卫星星座,也是多星分布式干涉合成孔径雷达卫星系统,包含一颗主星、三颗辅星。在轨飞行时,四颗卫星组成编队,主星位于编队中心,三颗辅星以相同的椭圆轨迹绕飞主星。具有全球范围高分宽幅成像、高精度测绘及形变监测等能力,能够快速、高效地制作高精度数字表面模型(DSM)并完成全球非极区测绘任务,具备在1年内完成全球陆地范围测图任务的能力,能够支持测绘、市政、林草、气象海洋、生态环境、能源等不同应用场景。
  据了解,“航天宏图一号”星座已经于今年3月30日采用“一箭四星”方式成功发射入轨,目前正在按计划开展在轨测试工作。航天宏图董事长王宇翔介绍,“女娲星座”是一个大型的以遥感为主,结合通信和导航的商业卫星互联网星座,主要工作就是对地观测。
  峰会上,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发布了《2023空天信息产业发展报告》。报告围绕空天信息产业对国际发展现状、国内发展现状及趋势、我国部分典型城市产业发展态势进行分析总结,对我国空天信息产业发展面临的制约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报告指出,当前我国空天信息产业已进入发展的“黄金十年”,未来需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引导产业规范发展,优化监管制度,构建生态圈、创新生态链,进一步释放产业发展活力。
  安徽高度重视空天信息产业发展,产业生态链日趋完善,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日益凸显。未来安徽将继续从顶层设计、应用场景释放、政产学研合作、人才招引培育、产业金融支持等方面推动空天信息产业发展,努力打造空天信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高地。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项磊实习生黄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