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假日双城记
未来如梦,两座城雄心勃勃

  渔梁坝(歙县文旅体局供图) 

  计划
  歙县:紧扣徽州文化顶流IP
  面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字招牌”、丰富的旅游资源,但未充分利用、转化,歙县也一直在思考。始终紧扣徽州文化顶流IP,创意创新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培育文化旅游业态,增强核心竞争力,拓展消费空间,来实现徽州文化价值有效转化。
  比如,升级传统景区业态。鼓励景区景点“微改造”。积极引导徽州古城、新安江山水画廊、雄村等传统景区和卖花渔村、石潭等知名乡村旅游点,通过“微创意”“微改造”,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植入“小业态”,打造“小场景”,打造时时美丽、处处精致的旅游环境,既提升景区旅游品质,又增加二次消费、三次消费。围绕“古城、古村、江畔、云巅、田园”五大环境要素,依据“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要求,运用“景区化打造、市场化运营”思维,建设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公共设施更加完善、产业体系更加完备、管理服务更加规范和村民生活更加富裕的“新安山居图”村落景区,促进乡村振兴。
  此外,歙县还推出系列旅游业态。围绕皖浙1号和徽州天路、徽州文化、徽州古官道“三大环线”,利用古城、村落、江畔、田园、云巅等不同要素场景的文旅资源,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态;大力实施徽州民宿“一十百千万”工程,引入西街一号、南屏水天一舍等高端精品民宿;坚持以“徽式生活”为概念,以“游黄山千岛湖,住歙县古徽州”为卖点,打造“夜泊徽州”,重点培育徽州古城夜间经济集聚区,丰富夜游、夜宴、夜演、夜购、夜娱、夜宿等“六夜”业态。
  当然,创新营销推广方式也必不可少。歙县以徽文化、非遗项目为核心,以秀美自然风光为背景,全面挖掘文旅资源,讲好歙县故事,传播歙县声音。借助“多媒体+多平台+多渠道”进行模式创新,针对80后、90后主力旅游消费人群新的使用习惯和需求,与各大新媒体平台开展短视频旅游宣传推介相关合作,通过话题增强客户黏性,形成有消费品质的流量和反复消费的流量;围绕“品味歙县·自在乡村”品牌,认真策划和组织各种节庆活动,继续举办徽州古城民俗文化节、秋嬉节、新安江山水画廊国际马拉松等主题节庆活动,形成“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的节事活动体系,有效扩大歙县旅游品牌的影响力。
  寿县:保护古城始终放第一位
  李凤鑫是个“老寿县”了。自从卸任寿县文物局局长后,他又受聘为寿州古城保护委员会顾问,继续为古城保护奔走。
  李凤鑫告诉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寿县和歙县、亳州,都是在1986年12月18日被评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安徽最早获此殊荣的古城。寿县有着丰富的历史遗产、遗迹,仅在古城内,就有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保单位和42处市县级文保单位。
  “我们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始终把保护古城、保护文物放在第一位。”李凤鑫说,寿州古城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寿县也一直在为提升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而努力,保护好古城一直是文化旅游开发利用的先决条件。
  从2008年开始,寿县古城内就全面禁止建设与文物保护无关的项目。2017年,地方性法规《淮南市寿州古城保护条例》出台,古城的保护终于有了“尚方宝剑”。
  “最主要的是这几年我们一直在做古城内的基础设施建设。”李凤鑫说,除了抢救一批古文物外,寿州古城内一直在进行雨污水、强弱电等基础设施改造,同时结合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进行分片区改造。预计到2024年,古城内的基础设施改造基本完成,为寿县创造良好的旅游发展环境打下基础。
  不过,寿州古城内的人口密度,一直是当地古城保护面临的最大难题。
  “2008年以前,3.65平方公里的古城内居住了12万人,这个人口密度超过了当时的香港!”李凤鑫介绍,2008年开始,寿县启动了新城建设,逐步让古城内居民搬出来。目前已经有约6万人迁出了古城,寿县计划到2030年,把古城内人口降至4.5万。
  建议
  丰富内涵让古城更有生命力
  寻找古城“突围”之路,寿县也一直在学习“他山之石”。
  早些年,寿县曾提出打造“安徽平遥”的概念。“因为平遥在古城格局和文物保护上,做得比较好,而这正是寿州古城的‘短板’。”李凤鑫向记者透露,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国刮起了一阵古城改造之风,寿州古城未能“幸免”,一些古建筑因此“消失”了。“原汁原味的东西比平遥少,但寿州古城的肌理还算完好,历史也比平遥悠久。”
  随着城市建设和古城保护工作的不断推进,打造“安徽平遥”已然成为“过去时”。“我们还是要不断学习外地的经验,比如省内的歙县、亳州,我们都经常互有交流。国内的古城我们也经常安排考察、学习,都是为了将好的经验转化为适合寿县的工作方法。”李凤鑫说。
  目前,寿州古城已提出了创建5A级景区的目标。“这不仅需要古城内基础设施完善,更需要旅游环境和景点的提升。”李凤鑫说,一方面寿州古城在对现有文物古迹进行修缮和恢复,古城内的景点将更丰富;另一方面,当地针对古城的传统文化和资源进行研究和挖掘,力图让古城的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当然我们也要总结和学习外地的优秀经验。”谈起近期大热的淄博,李凤鑫感叹,并非说淄博烧烤就是最好的,而是当地能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这考验的是政府的应变能力、执行力,政府对发展的参与力、指导力,这对寿县的旅游业发展有很大借鉴。”
  在他看来,寿州古城目前还处于“蝶变”阶段,远没有达到“高峰”。想要打好“历史文化名城”这张牌,守好“老祖宗”的遗产,还是要坚持在保护的基础上利用,以利用促发展,在发展的基础上“反哺”保护,如此良性循环,才能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保持更长久的生命力。
  留住历史之根,熔铸文化之魂
  安徽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亮副教授,专业方向是城市发展史,对于安徽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有一些研究。在张亮看来,留住历史之根,熔铸文化之魂,是历史文化名城发展的独特优势。“当前,中国城镇化进程已正式进入中后期,城市发展开始由‘量’向‘质’的转变,面对城市风貌‘千城一面’的状况,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浓厚的历史氛围、厚重的文化底蕴并塑造了独特的城市个性,这些对实现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和错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张亮说,寿县和歙县作为安徽两座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的城墙得到了较好的保存,成为冷兵器时代和农耕文明具有高识别性的文化符号,同时城墙设施和城内街区营造的历史氛围容易勾起人们的乡愁记忆。
  “对于两座城而言,分别位于淮河流域和新安江流域,是楚文化和徽文化的杰出代表,完整的城防体系(如城门、城墙、瓮城、营造理念等)在全国已为数不多,是中国古代城池的典范,可以参照平遥的运营模式,扩大传播影响,推进文旅融合。”张亮建议道。
  张亮还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对寿县和歙县分别进行了剖析。宏观上来说,要将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融入到区域的发展中来,寿县要参与到安徽强省会战略建设中,历史上寿县与合肥就曾书写了“一都会”的历史,加强与合肥的深度融合,推进“同城化”战略,这不仅对寿县的发展有益,对合肥、对安徽的发展也极具价值。
  而歙县则要加强与长三角中心城市的联系,定位于长三角的“后花园”,歙县作为徽商故里,明清时期曾造就了“无徽不成镇”的局面,推动了江南城镇的发展,打好文化牌和感情牌,也是推动安徽融入长三角的重要举措。
  张亮表示,如果从微观层面看,那要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内部的空间再造和社区重构,面对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的提高,历史文化名城要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保护“真文物”,不做“假古董”,在追求空间的物理保护和实质要素的应保尽保时,要适时由参观式旅游向体验式旅游、沉浸式旅游的转变;要发挥普通市民在社区重构中的作用,市民是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形成产业与多业态融合的特色街区;要加大城市形象的宣传,通过非遗、节事、传统媒体等传统营销渠道塑造城市文化品牌,也要借助抖音、快手、电商等新媒体,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激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延续历史文化名城文脉之‘魂’,既要保护有形遗产,更要深入挖掘文化的内涵与地域特色等无形遗产,要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推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张亮说,作为安徽两座具有不同文化特征的历史文化名城,也要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与沟通,通过整体打包、品牌塑造、申遗等推进城墙文化的保护与历史文化名城的高质量发展。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吴碧琦朱庆玲吴永泉张安浩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