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6版
发布日期:
一本特殊的家书及其背后的故事
  

  去年仲秋,我从老同事的朋友圈中获知,今枚兄走后留下了一本家书,正在出版社里做后期……这样一本书能够出来,多么好啊,我到时是肯定要讨一本来看一看的。我知道他的女儿很优秀,大学毕业后去了哈佛读研,那肯定也有父母的功劳吧?没想到细心的父亲还写了本家书留下来。
  家书里都写了些什么呢?我自然也有些好奇。
  我女儿和他女儿年龄相仿,从小见过,长大后又在特殊场合见了她一面。孩子长大了,变漂亮了,沉稳了,现在又结婚了回到国内来工作,今枚可知道?
  我见今枚兄最后一面是2018年的三月份,我们在老同事的书画院里见到的,那天画院里还有几位我熟悉的画家在,记得今枚兄还指定要我写一幅“功不唐捐”送给他。吃饭时我坐他边上,他告诉我和我是浙江老乡,他是绍兴的,他家祖父还是弘一法师的学生。我便问他祖父叫什么名字,他说叫李鸿梁,我记得回家后还百度了一下这位李先生,网上果真有他的名字,还有别人回忆他的文章。我当时为整理《萧龙士艺术年谱》颇研究了一下中国近代美术史,所以这一类的东西就会特别关注。我对弘一法师也很好奇,还写过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却没想到老领导的祖父居然是他的学生。今枚兄说家里以前还有他的字呢。但那晚,今枚兄也未展开来说,喝过酒后也就散了。
  此时他刚退下来不久。
  没想到,那年的秋天,有同事在朋友圈中惊爆一条消息,说今枚兄生病了,还病得很重……这是第一次获知他生病的消息。我马上联系,同事说他也才知道,但更具体的他也不知道。后来我才知道,是今枚本人要求保密的,所以他生病后报社里只有极少数人知道。
  今枚兄向来都很低调,他也是不想麻烦别人吧? 
  

  没想到今枚兄在2019年2月,就与我们告别了。
  在他生病的十个月时间里,女儿先后三次从美国赶回来探望、服侍,第一次回国陪了爸爸半个月,第二次回来待了有一个半月时间,每天给爸爸送饭,后来为了完成学业,女儿才依依不舍地离开。第三次回来见到了爸爸最后一面。今枚夫人杨俊老师含着泪说,我们做了最大的努力,动员亲戚朋友献血,她最感谢的是新安晚报同事们的帮忙,可是,“我们那么努力了……都没能留住他”。
  女儿是他心中最柔软最爱的那一块——那个从离开家到广州上大学尔后又赴美国留学,先哈佛后麻省理工,十多年间一直让他心心念念,不断写家书叮嘱的女儿,他有多少话想对她说啊。好在《家书做伴》留下来了。 
  

  今枚姓李。安徽新闻界的大V。
  他是改革开放后的首届毕业生,上的是合工大,学的是地质勘探。比我早两年投身新闻行业,我不曾看到他早年跑新闻的样子。当我到报社时他正在新闻部里做主任,后来做了我们的副总编。尔后一直停留在副总编的岗位上。尽管当老总了,但他没有一点威姿,仍是一副温文尔雅的样子,就是批评人也只说理但绝不出恶声。来我们部时,通常都能看到他的笑脸。他后来也分管过我们部。他在签版前看得很细,会抠字眼,遇到拿不准的会打电话来问:某处这样写可合适?一副商量的口气。
  他有这样的修养,现在终于知道了源自何处。 
  

  2023年到了,日子又来到了春天。
  小区里所有的花都在争先恐后努力绽放,我因为要为一本书写安徽的医药文化,便打电话给杨俊老师,咨询她安徽中医药大学里哪位学者对这块有研究。她是这所大学的资深药学教授。我早年也在这个大学里上过课,后来去报社后,与杨老师也认识了,当时他们一家住针灸医院,而我呢又常会路过并进出针灸医院,所以每次见到杨老师都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现在杨老师也搬到我们小区来了,进进出出常能见到。杨老师在电话中非常热情地推荐一位专家给我,然后说今枚的家书印出来了,想哪天送我一本。这当然是我盼望中的事。于是几天后,我拿到了这本家书,还帮朋友多要了几本。
  杨老师送书时,天空正下着小雨,我们在小区的树丛里边走边聊。杨老师说,这本书今枚当时编写过程中也是几番犹豫,在他生前没有来得及出版。他走后,一帮昔日老友就鼓励她继续完成出版工作,她说出这本书也算是完成今枚的遗愿吧…… 
  

  “五一”前一天,我夜半醒来再也睡不着,便索性坐起,把今枚兄的家书好好读完。
  到5点时,窗外已泛白,我该起床了,书也看完了。
  看这本书时有很多感触,也有很多感动。
  这本书的文字庄谐杂出,不无幽默,他却又有着工科男的缜密思维和科学精神。
  家书第一篇写于2008年9月6日,女儿离家去广州读中山大学,别离时的情景写得非常动人;最后一篇写于2016年的6月15日,女儿哈佛硕士毕业,夫妇俩去参加了女儿的毕业典礼。后来她又去了麻省理工读规划学院的硕士。家书的时间跨度为8年。国内的5年本科加美国的3年留学生涯。这段时间女儿也在不断成长中。
  一个父亲在工作繁忙又要长期值夜班的情况下写下83通家书,通过家书和女儿交流思想,提醒女儿要注意的大小事项。点点滴滴,温暖动人。
  今枚以这样的方式来和女儿沟通,是我从没想到的。
  我读着这些家书感觉到自己的惭愧。
  女儿在外的那些日子,我从没写过一封家书。只有短信和电话,我们是多么不称职的父母啊。
  而今枚这本家书,又唤起我们多少思考呢?
  以前没写过家书的可以看一看,人家是怎么引导孩子成长的。
  写过家书的也可以看一看,我们写的家书和今枚写的家书又有什么不一样。
  这样一本书,我想,是不会没有读者的。
  只要是做父母的,都可以从这本家书中获益。 
  

  接下来我想来说一说今枚的那位祖父。
  听杨老师说,这几天央视4套和10套正在播李叔同的专题片《一代大师弘一法师》,第三集里说到他的祖父李鸿梁了。
  李鸿梁(1895-1972)是绍兴人,15岁时上了绍兴府中学堂(简称府中),时鲁迅先生刚从日本回来受监督(即校长)之邀在这里做监学(即今教导主任)兼博物教员。这也是鲁迅平生的第一份工作。
  鲁迅归国是1909年6月间的事,他在府中工作到次年底,1911年他来到杭州就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后名浙一师)的教职,这份工作是好朋友许寿裳给他找的。
  他在绍兴府的学生李鸿梁也于此年考了进来,师生相见自然格外欢喜。
  鲁迅从小喜欢画画,爱收集各类书画刊物和拓片,而李鸿梁也有同好,此时李鸿梁读的是师范学堂的图画手工专修科。鲁迅先生虽然教的是化学和生理学,但他文理兼工,兴趣广博,所以师生间会有不少交流。
  鲁迅在这里工作的时间也不过一年余,民国成立后,他被同乡推荐给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于是他又有了第三份工作,于1912年5月北上去教育部做“佥事”。《鲁迅全集》里的日记就是从1912年5月开始的。
  然后在1913年2月5日的日记里出现了李鸿梁:“……收李鸿梁信。季市招饮,蒸鹜、火腿。”11日的日记里有“十一日上午复李鸿梁信”。
  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李鸿梁至少给鲁迅先生写过三封信。鲁迅的回信他后来都捐到绍兴博物馆了。 
  

  影响李鸿梁一生的老师不只是鲁迅先生,还有一位后来出家的李叔同先生。
  李叔同1910年从日本留学回国,先在别的学校做老师,后来才被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的新任校长请过来担任绘画和音乐课老师。这是什么时候的事呢?是鲁迅先生离开后的1912年7月。
  据丰子恺回忆,李叔同来浙江两级师范学堂任教时,同时还兼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艺术课教职,因此他常常要往返于宁杭之间,一年之中能见到他的次数并不是那么多,但他给学生的印象却非常深刻。他会弹琴会音乐还会作曲,当然还会上台表演,他的书法绘画又是那么样的有味道,这就吸引了很多学生。
  李鸿梁应该是最先被这位老师迷住的,老师画画时他帮着牵纸盖章,老师从南京回来会带点糖果给他吃,他后来也和李老师一样变成全才式的艺术家,会音乐善绘画擅书法精篆刻。所以李鸿梁1915年毕业后,适李叔同去日本有事,便推荐其去接他南京高等师范的艺术课。这是李鸿梁的第一份教职。尔后做艺术老师成了他一生的职业。
  有研究者说,1916年,李鸿梁结婚时,弘一法师送给他四件衣料。法师出家后,与李鸿梁常有聚会,每将墨宝相赠,还为其先母题像,为他两个孩子题对子。”弘一法师曾对朋友说过,“鸿梁有点像我呢”。
  李鸿梁的长公子李大杭便是今枚的父亲。 
  

  李鸿梁在南京高师做过绘画音乐老师后,在无锡、上海的师专及厦门集美学校都担任过艺术课教师,1923年才回到老家,在他曾就读过的绍兴府中即现今的绍兴一中,他也做过艺术课老师,还为绍兴一中写过校歌。
  在绍兴期间,他先后就职于浙江省立第五中学、省立第五师范、绍兴县女子师范、省立绍兴中学。他在绍兴时还写过剧本。
  抗战全面爆发后,他只身辗转来到温州任职,在艰难困苦状态下培养了大批优秀学生。
  著名美术史论家林树中是李鸿梁抗战时在温州师范期间的学生。李鸿梁手把手教他绘画,开启了他的艺术之门,让他终生难忘。抗战胜利后温师美术专业有一个可以转学到杭州师范的名额,李鸿梁的二儿子与林树中是同学,但李鸿梁却把这个名额让给了林树中。半年后,他考上了国立北平艺专。当年李鸿梁写给他的信件,他后来捐赠给了温州大学。
  李鸿梁有四子。长子李大杭抗战胜利后考入浙江大学园艺系。而老先生也于此时来到杭州,做了浙大附中的艺术课老师。这应该是他的最后一份教职。
  李今枚1957年12月出生于绍兴,他是李家的长子长孙,他和姐姐在爷爷奶奶身边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直到姐姐要上学了他们才被父母接回来。
  后来他又一次回到绍兴老家,陪伴了爷爷奶奶一段时间。爷爷给他的印象是什么,我们已无从得知。但今枚兄的作派里,依稀能看到他爷爷的影子。
  从他写给女儿的这些家书中,能看到他们家的四代人,那些碎片,那些生活,那些爱和智慧。 □马丽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