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常规检查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大家都有到医院来看病或者体检的经历,都经历过化验血液,验血最常见的就是“血常规”检查了。医生说的:“血象有点高了”“病毒感染的可能性大”……小小一个血常规,是怎么能看出这么多的呢?而这些指标的高或者低又反映了什么问题呢?今天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血常规检查,带您走进血细胞的世界去看一看。
血液是由哪些有形成分组成的?
血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家都知道外伤导致大出血,会直接让人失去生命。那血液由哪些成分组成的?血液由细胞有形成分和血浆液体成分组成。它们对人体生命活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常血液细胞主要由白细胞(WBC)、红细胞(RBC)和血小板(PLT)构成。这些血液细胞在人体内数量不能多,也不能少,当然这些血液细胞功能需要有正常的形态结构才能完成,所以血液细胞只有数量和质量都正常才行。
这些成分在疾病的时候都有什么表现呢?
我们先来看看白细胞,白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吞噬外来的细菌等病原体和衰老的自身细胞碎片等。静脉血的白细胞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中性粒细胞(N),淋巴细胞(L),嗜酸性粒细胞(E),嗜碱性粒细胞(B)和单核细胞(M)。
通常细菌性感染的情况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病毒性感染的情况下,淋巴细胞↑。像前一段时间流行的流感病毒感染,血常规化验单结果通常表现为白细胞总数不高或者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加。多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发生的传染性单个核细胞增多症(IM),也是病毒性感染的一种,是由EB病毒感染引起的自限性疾病。血常规表现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增加,大多在(10~30)×109/L之间,少数可减低。疾病开始的时候,以中性粒细胞增多,后期淋巴细胞增多,可达60%~70%。疾病第4、5天开始出现形态异常的淋巴细胞,大多超过10%。这里“形态异常的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淋巴细胞不同,它不是原始或者幼稚淋巴细胞。总体来说,IM是一种淋巴细胞良性增生伴形态变异的疾病。
如果一个患者的白细胞数量升高超过正常参考范围,甚至可高达100×109/L;或者患者的白细胞不增高甚至减少;但外周血涂片染色和/或骨髓穿刺细胞化学染色,可以发现白血病原始细胞(blast);当白血病原始细胞达到一定比例,我们可以诊断不同类型的“白血病”。绝大多数白血病患者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小板↓。
嗜酸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的数量很少,只占外周血白细胞的0.4%~8%。当我们感染寄生虫,或者有湿疹,或者有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食物过敏、过敏性肺炎)的时候,可见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时候,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异常增多,可高达10%以上。
我们再来看看红细胞。红细胞是血液中数量最多的一类细胞。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主要蛋白质,而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当机体铁的需要量增加和(或)铁吸收减少使体内贮存铁耗尽而缺乏,导致合成血红蛋白的铁不足而引起的贫血,称为“缺铁性贫血”。典型缺铁性贫血的血常规表现为: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体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RDW↑通俗一点说,就是红细胞大的大,小的小,这一点比较好理解,当红细胞有明显大小不等的时候,它的体积分布宽度必然增加。如果我们用血常规进行外周血涂片染色,可以发现红细胞大小不等,由于血红蛋白合成不足导致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甚至类似“呼啦圈”样形态。
另一种常见的贫血类型是“巨幼细胞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发生是因为合成细胞核的原料缺乏,导致细胞核发育障碍,出现无效造血,最终导致贫血。和缺铁性贫血表现不同的是,巨幼细胞性贫血的平均红细胞体积↑,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正常。外周血涂片可见中性粒细胞胞体偏大,核分叶过多(>5叶)现象。
血常规化验单里还有个血小板,这个名词大家可能会有点陌生。那么血小板在身体里是起什么作用的呢?在我们不小心划破了皮肤出血的时候,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可以激活血小板,血小板聚集在一起,参与止血和血栓的形成过程。如果一个患者的血小板降低了,可能会引起出血,例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症(ITP)。
血小板减低的其他一些情况
但是,化验单上的血小板减低是真的低吗?血液离体后会很快凝固,为了便于全血细胞的检测,血常规的真空采血管里加入了“乙二胺四乙酸盐”(EDTA)的抗凝剂,有极少数患者的血液可以和抗凝剂发生反应,造成血小板的假性减低,我们称为“EDTA引起的血小板聚集”。就是说,患者本身的血小板数量并不少,但是和EDTA发生反应引起血小板聚集,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出来的结果就是血小板减低,但这个减低是不准确的。
另一种类似的情况是“冷凝集”,在寒冷天气多见。患者血液离体后,在室温下发生凝集,引起血小板检测值减低,然而,用水浴箱复温37℃立即检测,就会发现血小板计数其实是正常的。
说到这里,血小板低的患者不免会有些担心了,“那我在医院里检验出来的血小板低是真的低,还是假性减低呢?”这里,我们需要说明的是,现在很多血常规仪器都有报警,如果血小板发生聚集,引起血小板检测值的减低,我们会去仪器上找到该标本结果,看有无血小板聚集的报警;我们也会进一步用人工的方法涂片、染色,显微镜下看个明白;再次,为了排除采血等其他原因,也建议患者隔段时间重新复查血常规。
血常规仪器是如何分辨各种血细胞的呢?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有个疑问,血常规仪器是如何区分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的呢?血细胞就像我们人类有胖瘦之分一样,它们有的体积大,有的体积小。成熟白细胞的体积一般在10~14微米,成熟红细胞的平均体积约为7微米,而血小板就更小了,直径在2~4微米之间。就像山竹只有3-5瓣左右的果肉,而石榴多子一样,不同的白细胞,核及核内颗粒的数量是不同的。白细胞是有核的细胞,红细胞像是一个被压扁的气球,是没有核的。所以,当一束光照射在细胞上,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收集光信号,来判断细胞类型。
一些关于抽血的小知识
介绍完了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我们再来说说一些有关抽血的小知识。
血常规抽血不要求患者空腹,在抽血时间的选择上基本可以随到随抽。但在采血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尽可能避免在输液过程中采血;采好血后,一般用棉签或者棉球按压采血部位5分钟,不可揉搓。
常见的静脉采血一般选择肘正中静脉,血量要求1.5毫升。优点是不易受气温和末梢循环变化的影响,更能准确反映全身循环血液的真实情况。但是临床上经常会遇到几个月龄甚至更小的宝宝来做血常规的,这时候我们就会选择手指血。我们目前使用的手指血检测血常规时,里面预先加入了一定量的稀释液,这样,只需要40微升的血量就可以完成检测了,这对于小宝宝非常友好。但值得一提的是,因为预先加入了一定量的稀释液,因此,从采血到检测过程中的误差被按照稀释倍数放大了。也有末梢血容器中加入少量抗凝剂,不加稀释液采集200微升左右全血,直接上机检测的。这种直接用末梢血进行检测,消除了稀释所导致的误差,但仍旧不能排除末梢血采集中因挤压引起的混入组织液所导致的结果误差的问题。临床还有一种情况,在遇到一些需要手工涂片染色镜检血细胞的时候,静脉血可以直接制成涂片完成检测。
采血的时候,有些细心的患者会以为“医生,管子里有水没有倒干净”。其实,管子里的液体并不是清洗试管的清水,而是为了防止血液离体后凝固预先加入的抗凝剂。
血常规作为医院里最常见的辅助检查,我们当然不能仅根据血常规异常来断定得了什么疾病,或者依据血常规检验的正常就排除自己生病了。血常规更像是一个助手,它其中某些指标的高低,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初步确诊或者排除某些疾病。我认为,作为30分钟立等可取的检测,它已经很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