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16版
发布日期:
母亲的座位
□肥西 周芳
  夜读丰子恺的散文,他写母亲,“老屋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我的眼睛湿润了,我想到了我的母亲,她离世快五年。在客厅的一角,母亲也有一个相对固定的位子,那里只有一个四方木凳,连靠背都没有。
  父母家的客厅入户门和厨房门呈直角,门旁放个木凳,方便父母进出门时坐下来换鞋。可我们慢慢发现,那个木凳成了母亲日常的座位。
  其实,父母家较为宽敞,客厅中间有个四方餐桌,主位放着一把藤编靠背宽椅,那是父亲的座位。藤椅本来是一对的,父母各一个,但不知何时,母亲将自己的那一只搬到朝南小房间里,成了父亲看电视的专座。
  母亲规划一日三餐,每日早早地,她就会去一趟菜市场。平日里,只有父母两个人在家吃饭,但母亲还是会在冰箱里备上一些菜,她担心“万一哪个孩子回来呢”。所以,我们对母亲每一次的满载而归也见怪不怪了。一回家,母亲就坐在那只凳子上,边换鞋边和父亲唠叨:今天的菜如何新鲜啦,哪个摊主又耍滑头了,路上又遇见谁谁了……而那个时候,父亲大多会坐在藤椅上看他的报纸,对母亲的叨叨回应并不热烈。好一会儿,说话的、读报的都进行得差不多了,母亲会站起来,到阳台上看看她的花,而父亲也开始到厨房分拣那一包包的菜。
  父亲对厨事感兴趣是在退休后,母亲也顺水推舟般地交差。但习惯了亲力亲为的母亲并不舍得完全放手。父亲做饭时,从洗到切再到配料,母亲总会在一旁加以指点,说是不能做得粗糙了,更不能做少了,“万一哪个孩子回来呢。”父亲做饭,母亲也不可能站在父亲身边一步不离,而那个厨房门边的木凳,就成了母亲“观摩”父亲的最佳位置,母亲坐在那里既能做些手头上的活,又能“指挥”父亲的做菜步骤,真是一举两得。
  其实,母亲坐在木凳上是一举三得甚至四得。坐在木凳上的母亲略侧身就正对朝南小屋里的电视机。傍晚,母亲会早早地打开电视机,轮流收看县、市、省再到中央台的天气预报。虽然知道没有多大的区别,但如此执着几十年,只有一个理由:她希望她的家人能避开每一场风雨。
  每晚播放天气预报时,也是父母吃晚饭的时间,母亲是不会像父亲一样端坐在餐桌边的,她端着碗,坐在那只木凳上,一边吃着饭,一边看着电视里的天气预报,偶尔,也和坐在餐桌旁的父亲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点什么。但凡有异常天气,她会立即放下碗筷,拿起电话一一叮嘱我们:明天别忘加衣,或者,明天务必带伞……
  母亲在娘家婆家两边威信都高,谁家夫妻起个争执,婆媳之间怄个气,总会到我家来找母亲评理。母亲会和父亲齐齐端坐在餐桌的主位,讲到动情之处,她甚至能激动得拍桌子,那些理亏者,也最怕母亲发火了。但是,说归说,骂归骂,烟消云散后,母亲又照常到厨房里忙半天,宾朋满座,酒酣耳热时,母亲坐在厨房门边的木凳上,一边歇息,一边看着一屋子的亲友,心满意足。
  母亲离开后,父亲坚持一个人生活。一日,我回家看望父亲,父亲正在厨房下面,朝南小房间的电视机开着。很自然地,我坐到母亲常坐的那只木凳上,侧身询问父亲的近况。左侧是厨房里的父亲,右转是朝南屋里的电视机,而凳子的位置仍在客厅入户门旁。那一刻,我有些愣怔,突然有种异样的感受。我仿佛再一次看见了母亲,看见她坐在木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