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被它咬了一口,老人命悬一线
专家提醒:3~11月是蜱虫活动高峰期,被蜱虫叮咬后应及时摘除
  不明原因发热十几天,多脏器衰竭,血小板骤降到正常值的一半以下……近日,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安医大一附院北区)接诊重症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患者,传播此病的元凶竟是小小的蜱虫。记者了解到,眼下正是蜱虫活动的高峰期,近年来马路两侧的绿化带、公园和景区也有蜱虫活动。专家提醒,如蜱虫叮咬时间过长、叮得太深、叮咬眼睑周围等敏感部位且所处情况严重时,需要立刻到医院进行手术摘除蜱虫。
  老人被蜱虫叮咬后出现呼吸衰竭
  六安市金安区一老人今年69岁,平时身体硬朗。4月底,她毫无预兆地开始发烧,手脚没什么力气。家人将她送到当地医院,对症治疗后并未好转,老人身体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家人把老人送到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安医大一附院北区)就诊,检查发现其血小板的单位值降到40,健康人的单位值则在100以上。患者同时存在心肌、肝脏、胰腺、肾、肺、神经系统多器官损害,因呼吸衰竭加重送入重症医学科进行治疗。
  “很可能是新型布尼亚病毒,夏季是高发季节。高热和血小板骤降也是新型布尼亚病毒的典型症状。”接诊医生对老人进行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诊断结果为阳性,老人果然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
  与时间赛跑,是救治重型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者的关键。重症医学科团队采取一系列措施: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抗病毒,丙球冲击,液体复苏,输血浆、血小板,稳定内环境等。
  “面对这样重症患者,我们得时刻高度警惕,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大家很快得进入抢救状态,有时等患者生命体征趋稳,已是深夜。”该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沈亚伟介绍。目前患者病情已有改善,还在进一步治疗中。
  绿化带、公园等场所有蜱虫活动
  “调查发现,合肥市的优势蜱种是长角血蜱,血红扇头蜱也有少量存在。”合肥市疾控中心专家介绍,蜱虫栖息环境多种多样,大部分蜱虫活动在森林底层、田埂、草丛、草地、低矮灌木林、杂木林等有野生动物和家畜活动的环境,这些蜱虫的季节动态变化明显,活动高峰通常在3~11月份。还有一些蜱虫栖息在巢穴、庇护场所及周边等区域,它们的季节动态变化规律不明显。近年来,发现马路两侧的绿化带、公园和景区也有蜱虫活动。
  “我们几乎每年都有救治被蜱虫所咬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病人,今年已经接诊了十余例,患者都有明确的蜱虫接触史。”安徽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安医大一附院北区)感染科主任医师尹华发介绍,被蜱虫叮咬后大多数人会引起过敏或发炎等症状,一般较轻微,因此不必恐慌。
  发病取决于蜱虫是否“带毒”——携带病原体。蜱虫体内可有多种病原体(病毒、细菌、寄生虫,如新型布尼亚病毒),只有被少数携带病原体的蜱虫叮咬后才会发病,有基础疾病及老年人更容易出现重症。
  “该病主要发生在丘陵、山区,患者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为主,蜱虫叮咬是其主要传播途径。目前已进入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高发季节。”尹华发介绍,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及多器官功能损害,该病轻症患者多可自愈,重症患者常表现为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多脏器功能衰竭。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抗病毒治疗,临床上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
  有发热、浑身酸痛等不适要及时就医
  被蜱虫叮咬后应该如何处理?“如果蜱虫叮咬时间短且没有镊子等紧急情况下,可以戴手套或垫纸巾用力捏住蜱假头,在贴近叮咬的皮肤处,垂直向上直接拔除。摘除后仔细检查,确保蜱体摘除彻底。”合肥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发现蜱虫叮咬一定要越早摘除越好,最好的方法是借助工具摘除,摘除后要观察蜱虫的完整性,以防摘除不完整。
  如何借助工具摘除蜱虫?疾控专家表示,可以用乙醇涂在蜱体,使得蜱假头放松,再用镊子夹住蜱假头,不要夹腹部,尽量靠近皮肤,向上向前轻轻提取,避免假头拔断。也可以用一根细针或注射器头插入皮肤与蜱之间轻轻翘起。
  尹华发建议,外出劳作、游玩时最好选择长袖长裤,进入植被茂密地带需紧扎袖口,尽量减少皮肤的暴露。回家后应及时更换衣物,及时洗澡,重点关注腋下、后背、脖子等隐蔽部位。尹华发提醒,若近期有田间、林间作业史,或者有虫咬伤经历,并出现发热、乏力、浑身酸痛等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新安晚报安徽网大皖新闻记者叶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