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末以来,创作旧体诗词的人越来越多。何其三也写旧体诗词,但她年龄并不大(生于1971年),创作的时间也并不长(始于2010年)。然而,她的创作成果却很丰硕,连续出版了《何其三词三百首》(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年)、《何其三绝句三百首》(黄山书社,2020年)、《何其三山水绝句三百首》(安徽文艺出版社,2022年)。阅读她的这三部诗词集,确有如沐春风、如饮佳醪之感,不禁拍案叫好。毫不夸张地说,何其三是一位真正的吟坛女将!
称何其三为吟坛女将,不是因为她是我的同乡而故作什么溢美之词,而是从她创作的旧体诗词实际出发,是从她锲而不舍的勤奋精神出发,是从她的诗词中体现出的才华出发。她所创作的旧体诗词,不仅数量大,质量也很高,有的堪称精品!
何其三一直在乡镇工作,她的创作是在业余休息时间进行。乡间所见所闻,都是底层的人和事,但她别具慧眼,又勤于思索、敏于想像,别人看不到的,她能看到;别人想不到的,她能想到。凝聚于笔端,就是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分外清新可爱。她写普通的小疾病如荨麻疹:“状如柳絮无风起,也有枝桠,别具根芽,名唤荨麻不是麻。忽来忽去将三月,虽艳非花,虽赤非霞,可否抽丝纺作纱。”(《采桑子·戏题荨麻疹》)再寻常不过的题材,再寻常不过的语句,经何其三提炼组合,透露出来的却全是乐观和俏皮,确有化腐朽为神奇之妙,尤其是“虽艳非花,虽赤非霞”二句,真让人忍俊不禁,患有荨麻疹的病友若读到这首《采桑子》,或许真的会霍然病去呢。何其三写花卉,也绝不一般,在她笔下,菊花是“爱着绿罗裙,爱着黄丝袄。爱在东篱墙角开,与桂称姑嫂”。(《卜算子·菊》)如果说“绿罗裙”“黄丝袄”“东篱墙角开”等语,属一般性描述,“与桂称姑嫂”则算得上别出心裁、独树一帜了,准确、诙谐而又让人意想不到。古有松竹梅“岁寒三友”之誉,今有菊桂“姑嫂”之称,这样的创新,贴切而自然。在何其三笔下,莲花则分外高洁:“本性自然向佛,莲台设帐传经。欣看高足满门庭。梅花称弟子,菊拜女先生。”(《临江仙·白莲》)我想,何其三一定是去看过邻县湖北黄梅五祖寺内的白莲的,相传那白莲是唐代高僧弘忍法师手植的,洁白如雪,所以,何其三写得如此禅心佛意。
难能可贵的是,何其三诗词中的人物尤其生动可爱,你看那调皮青涩的小姑娘:“斑斓粉翅烟光腻,忽而东西,忽而高低,忽掠红裙落绿衣。张开小手团团扑,脚绊藤藜,嘴吻青泥,自拍灰尘不敢啼。”(《采桑子·小丫扑蝶》)“头扎冲天小辫,攀墙爬树掏窝。顽皮犹似小妖魔。北边才斗狗,西又撵鸡鹅。甲染凤仙花瓣,偷拿火炭描蛾。惊呆邻里大哥哥。佯装娇女态,也学转秋波。”(《临江仙·邻家小丫》)这两首词写的都是普通人家调皮又精灵的小女孩,下一个比上一个更顽皮些,但仍不失天真有趣。与何其三见过几面之后,总觉得她是在描摹刻划自己少年时的模样,真是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小姑娘是如此,少女则是另一番模样,不再那么青涩顽皮了,而是多了一些文静、含蓄:“少女采红莲,面比红莲好。分叶才看并蒂枝,掩口羞羞笑。撩水泼蜻蜓,嗔怪它相扰。桥上人观桥下花,一见心倾倒。”(《卜算子·观花》)为什么要“羞羞笑”,为什么要“嗔怪”蜻蜓“相扰”?何其三没有写下去,让读者各自体会回味吧。青少年学生又与之不同:“忽听桌轻敲,邻座偷偷递纸条。言说后山山果熟,相邀。攀壁爬墙不惮高。睃眼两边瞧,一路花开分外娇。猛觉有人跟在后,惊跳。似手垂枝扯辫梢。”(《南乡子·翘课》)调皮、活泼、又有些顽劣,活生生的青春身影。老年人则是:“山寨古风今尚存,指途翁媪语温温。怕人不识前头路,争说缘溪可到门。”(《问路》)短短四句,将山中老人的善良、古朴、热情描绘得十分形象、亲切动人。
现实重大题材如何进入旧体诗词?何其三同样得心应手,她的《鹧鸪天八首·防汛抗灾组词》就是例证。何其三在宿松长江同马大堤边的乡镇工作过,对防汛抗洪有许多感悟,所以一气写了八首,其中第五首云:“白发邻家老大娘,心牵士兵有慈肠。灶中苗火犹开朵,锅里鱼羹还散香。红豆饼,绿葱汤。清茶几盏请君尝。爱为盐粒情为料,滋味长时意更长。”我的老家也在长江边上,2016年江水猛涨,水退之后,我弟弟曾对我说,解放军战士在抢险第一线,泥一身水一身,像家家户户的子弟一样,他们那么辛苦,看着都心疼,忍不住就想给他们送茶送水送煮鸡蛋送瓜菜。这首词里所写的“白发邻家老大娘”,就是众多情系子弟兵的老百姓代表。这首组词里最打动我的是第四首的末两句:“虽然灾魅狂施虐,不必携儿奔旧亲。”1954年长江决堤,我有过随家人一起“奔旧亲”的经历,滋味的确不好受。那时新中国成立不久,政府给予了受灾群众许多救济关照,帮助生产自救,但那时百废待兴,有的实际问题如住宿,就解决不过来,要靠“奔旧亲”解决。不是旧亲不讲情谊,而是旧亲日子过得本就艰难,没有余力相帮。现在江堤还未破,只是内水太大,有的地方淹掉了,党和政府就建立了许多安置点,不用再去“奔旧亲”了,也就免去了许多难堪尴尬。
在何其三眼里,生活中到处都是旧体诗词的写作题材,极细微普通的事物经她一倒手,便成了一首妙趣横生、令人深思的诗,如《剥洋葱》:“层层葱瓣似鱼鳞,眼鼻薰酸味不禁。何必为它轻洒泪,紫衣剥尽本无心。”何其三说:“有次烧饭,剥洋葱的时候,辣得人泪水长流,一层一层地剥下去,发现剥完以后它什么都没有。这就触发了我的灵感,我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洋葱比喻为一个无心的人……”还有那首《装衣箱》:“丝巾叠过叠衣裳,桃红桃绿填一箱。余下浓情何处放?轻轻归拢用心装。”真是韵味无穷,让人读后浮想联翩。路边的梨花、溪边的枫叶,在何其三眼里,也别具情怀:“别样风姿妙在幽,不居华屋住山丘。前生应有深深恨,才一开时便白头。”(《山行见梨花》)拟人化的写法,信手拈来,又让人产生许多对人生坎坷的联想。“秋到风光最可夸,溪边枫树艳如霞。水中倒影谁揉皱,风学西施在浣纱。”(《溪边一景》)最后一句将几千年前的人物与现实联系在一起,大美意境,生动形象,真是妙笔!“泉下依然闲不住,先生仍在育新苗。”(《吴汝纶墓见小树苗》)这句是对吴汝纶先生孜孜不倦的教育精神的赞美,也是对教育大事的有意强调。
读过何其三的诗词,觉得特别值得提倡的是,她的诗词非常口语化,很少用典,诗词的题目也十分平易明白,打破了无典不成诗的常例,这对旧体诗词的大众化很有意义。何其三虽然很少用典,但她的诗词依然韵味十足、古色古香,这就不能不说是她的贡献了。
诗词大家叶嘉莹先生说过,仅有作诗的感动而没有作诗的训练,那是远远不够的。何其三正值旧体诗词创作的黄金时期,她说,要立志多读、多看、多思、多写,以求得在旧体诗词创作领域的自由。相信她会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诗词。